《常州·文笔塔》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市中心,离天宁寺仅咫尺之遥。原为太平寺附属建筑,南朝齐高帝萧道成于建元年间(公无480——482年)所建。据《常州府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辄开巍鼎之先兆。”自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了15位皇帝、9名状元、133名进士,还涌现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人才,因而,古塔就成为常州文化的象征——笔魂,后人即改塔名为“文笔塔”。塔高48.38米,底层外径为9.58米,塔身为砖木结构,7级8面,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景观尽收眼底。古塔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1981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茸一新。1988年又修复了“文笔夕照”景区,这是以文笔塔为主体,融纳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传说、文物等构成的富有江南园林风韵的景区。东区以“砚池”为中心,四周围以墨榭、碑廊、文思桥、文笔楼、梦笔轩、夕佳亭、待月亭、星聚桥、塔碑和牡丹台等建筑;西区以塔影池为中心,围以塔影山房、知音舫、季子亭、袈裟塔等景物;北区以笔架山为中心、辅以嘉贤坊、进贤坊、荣赐亭和状元第等景物。畅游“文笔夕照”,必然会产生“山水留画意,园树写诗情,四廊曲院里,楼馆轩榭间,塔影逐鱼戏,名花映倩影”之感。
〔古诗文赏析〕 登太平寺浮图 清·洪亮吉
薄醉闲来倚石幢,佛楼深处酒兵降。
花光裹塔红三面,燕剪穿帘紫一双。
十字港中容小刹,七层栏外见空江。
尤怜脚底房栊好,竹里孤僧拓半窗。
洪亮吉生于现今的常州市,这首诗是他的晚年之作,反映他对家乡风光、景物的深情和老来的兴味与心态。
开头两句写登塔前的活动:他喝了点酒,带着‘薄醉’微醺,来到太平寺前,倚在‘石幢’上(寺前山门左右立着两个上面刻有经文石柱);接着进入佛楼深处,这时却酒意全消了。古人以为借酒消愁,有如用兵克敌,因此称酒为兵。这里说‘酒兵降’则是‘酒已醒’的意思。写出诗人前来登塔,游兴不浅。这为下面尽情观赏塔上、塔下、塔外的美妙风光,作了铺垫,面且意态从容,层次井然。
三、四两句写得很美:塔身被三面的花光裹着,红艳照人;塔是七级八面,有窗有帘,尾羽如剪的双双紫燕在穿梭飞舞,……这风光何等旖旎;一个“裹”字,一个“穿”字,把花鸟写得有情有意,生动活泼。繁茂的花丛拥抱着玲珑的古塔,娇美的双燕,相伴出入于卷起的帘幕之间。文笔塔的风光被描绘得淋漓尽致。对仗也十分巧妙、工整。
五、六两句,诗人把视线进一步延伸:自上而下,由近到远。在塔上俯视,原来太平寺旁是个十字形的港汊,这也许就是“花光”之所以“红三面”的原因,周围地方并不大,但恰好容下这小小的宝刹;而在塔顶远眺,凭栏极目,依稀可见空旷、浩淼的江流。中国园林建筑艺术素有“借景”之说,这里既写宝塔本身风光又写塔身以外的景色:下面的港汊、远处的江流,都成为文笔塔之美的组成部分。
最后两句,紧承颔、颈两联,用“尤怜” 词进一层写,也就更富情趣。文笔塔下还有一个“塔影山房”。这里说的“房栊”,本意是窗棂,可借代山房。它深藏在竹丛里,里面有着一位高僧,还半开着窗户——也许是在参禅入定,也许是在等着诗人去谈经说道……这就呼应了开头的两句:来时“薄醉”,稍后酒醒;诗人饱尝世味,历尽沧桑,他虽未说要参透人生、追求解脱,但对那‘竹里孤僧’似乎颇有情感,颇为羡慕,这也反映了诗人的某种心境吧!
但从整体来看,诗人笔下的文笔塔确实是非常美,非常有魅力的。它值得一游,更何况是今人,在今日呢!
(钱璱之)
〔现代散文〕 文笔塔是常州最古老的建筑,原为“萧齐名刹”——太平寺内的佛塔。太平寺在唐宋年间颇负盛名,有“穹堂佛殿,甲于诸刹”之称。北宋的苏轼曾多次游览此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詹卜亭》等诗,就是在该寺所作。太平寺内弥陀殿壁上的水画,更是妙传天下。南宋诗人杨万里作《太平寺水画》诗,形容水画逼真到“揽动一河秋色暮,分明是水不是画”的境地。
太平寺和文笔塔,自宋元以来,曾几毁几建,最后一次是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到光绪三十四年,重建文笔塔,而太平寺却再也没有恢复起来。这座八面七级古塔,巍然耸峙东门外一片废墟上,那正是“巍巍乎七层巨构,茫茫然百亩荒基”。
到我看到这座古塔时,它已经又遭了一次浩劫,1937年日寇的一把大火,烧毁了它的整个木结构,仅存倾危欲圮的砖结构塔身。
这座古塔为何叫文笔塔,据《武进县志》记载:“相传塔为郡文笔峰,每祥光腾现,开甲之先兆云。”这当然是神话。常州赖文笔而增辉,古塔在常州人心目中是笔魂的化身。它的北面隔溪有一抹小土山,称“笔架山”,愈加衬托着“文笔”的神韵。
听说古代文笔塔下有很多景致,最有名的是夕照塔影。据《武阳志余》记载:“每至夕阳返照,金碧灿然,檐隙塔影不过寸许,七级倒垂,晦明不灭。”峻耸高塔,缩到一寸长的倒影,而且是映在墙壁上,确实是有趣而不可思议。前年,古塔重修,塔下开曲池,架拱桥,建文笔楼,我于池畔寻觅夕照塔影,见池内倒影,移步而变,而寸许倒影却杳无影踪。
我觉得有点惆怅,便由旋梯而上,去领略登塔的情味。当我登上顶层眺望时,只见东南西北,均为一片茫无边际的厂房建筑,烟囱、水塔、吊塔林立,雄伟壮观,充满朝气。我的心胸也为之豪阔起来,真有生活斯城20年,未能一睹真面目之感。只觉得当年古老逼仄的城池确已换了人间。
寸许长的塔影失落在时光的缝隙里,已无处可觅;而时代的雄伟姿影却豁然在目,莽苍入胜,撩人情怀。抚今思昔,能不百感交集、思潮翻腾?
我为寻寸许之纤影,而睹时代之丽影,登塔前心地空空,登塔后心怀壮实,激扬昂奋。忽觉得古塔为一架时代之云梯,凭它看清了时代蒸蒸日上之面容,朝气勃勃之神采。
(陈肃)
〔民间文学〕 提起文笔塔,有个苏东坡戏弄势利方丈钦禅的故事。
苏东坡经历了大半辈子的挫折,晚年有些看破红尘,不再迷恋仕途,热衷于游览名山古刹。他多次来常州。见太平寺建筑雄伟,佛殿壮丽,四周绿荫环抱,遍植奇花异木,景色宜人。使得苏东坡流连忘返,加之太平寺方丈钦禅长老善于应酬,对苏东坡的每次游访,总是亲自迎送殷勤款待。为答谢方丈的情意和咏叹该寺的风光,苏东写下《太平寺观牡丹》、《题常州太平寺詹卜亭》等十多首诗篇,被镌刻于后园的石壁上供人观赏。
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被流放到荒僻的海南岛,消息传开,常州百姓无不为他叹息和鸣不平。而钦禅长老则认为苏东坡不识时务,这次流放海南将永无出头之日,为交了这么个朋友自认晦气,便差人将后园的东坡题壁诗词全部凿毁,以免株连自己。可是不久,苏东坡又获宽释,决定来常州定居。船到文成坝,心情十分激动。一上岸便直奔太平寺,准备于此下榻。见到钦禅,连连施礼道:“光明荏苒,一别数载,长老更加发福了!”钦禅却阴阳怪气地说:“还好,倒是居土现在官居何职?今日来此有何贵干?”听到讥讽之语,东坡不觉一愣,但还是平心说道:“我早已视宦途如浮云。这次来宝刹,一乃瞻佛进香,二来拜访长老。”钦禅冷笑道:“拜访却是不敢有劳居士,至于瞻佛进香嘛,请自便!”东坡遭此奚落,打消了下榻的念头,但照样焚香拜佛。行至后园,见壁上题诗已毁,心中顿生凄然之感。他想不到佛门也有如此势利小人,真是人情淡薄,世事莫测。他灵机一动,决定教训一下钦禅。遂再次来到方丈室,托辞向长老辞行。寒暄间,指着墙上的一幅钦禅肖像画说道:“这幅画画得好生逼真,把长老的佛家风度都勾划出来了。只是没有配诗,可惜啊! ”钦禅心想,苏东坡虽被贬,但今已获释,且其诗、词、文、书名冠天下,过去寺内存其墨迹都被毁了,今日他要离去,何不顺水推舟让他题诗呢?”于是满脸堆笑地说:“大学士所言极是,小僧正欲请人题诗,不知大学士肯赏脸否?”东坡爽朗地答道:“长老吩咐,敢不遵命?请备笔墨吧!”钦禅一面命侍者准备笔墨,一面吩咐安排素斋为苏东坡接风。苏东坡又一次看到钦禅的势利嘴脸,真是啼笑皆非,便在画轴右上角挥毫疾书,把满腔愤怒融化在诗中:“一夕灵光出太虚,化身成佛人腾去。秋莲宝华不用火,凡是悟空点点除。”在旁的知客、都寺、监院等众僧看了虽不甚了了,却齐声赞道:“大学士名不虚传!”半月后,常州府洪太守到太平寺,见东坡题诗,悟出其意,便对钦禅说:“想必是你得罪苏东坡了!这诗前后两句各隐射一个字,分明在骂你‘死秃’哩!”
钦禅后悔莫及,从此再也不敢轻视友情。后人仿制此画挂在塔影山房,以示教诲。
(浩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