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武汉·归元寺》诗词散文赏析

《武汉·归元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汉阳区翠微路西侧,是武汉市保存较好的一座古代寺庙。始建于明末清初,与宝通寺、莲溪寺、正觉寺合称武汉的佛教四大丛林。三百多年来,经过多次扩建和维修,香火日益兴旺,如今的归元寺,已占地七十多亩,建筑面积达2万平方米。远远望去,古木参天,殿阁辉煌,亭台掩映,景色宜人。归元寺内院由云墙分隔成北院、中院和南院三个各具特色的庭院,分别拥有藏经阁、大雄宝殿和罗汉堂等三个主体建筑群。中院大雄宝殿供奉释迦牟尼像,两旁分立阿难和迦叶两位菩萨,背面立海岛观音,对角门殿内立有几十座法像。北院藏经阁高约25米,两层五间,前有游廊,大红圆柱,高接斗拱,四重飞檐,涂朱绘彩,金彩辉煌,壮丽雄伟。藏经阁中有各类经书七千多卷,还收藏有佛像、法物,石雕,木刻,书画碑帖等,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南院罗汉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堂呈“田”字形,在十字割线上,将内室和内院巧为结合,内室分排陈列500罗汉塑像。相传为黄陂王姓父子费时九年,采用漆布脱胎空塑而成,是全国唯一脱胎漆塑的艺术品,喜怒哀乐,站行坐卧,惟妙惟肖,工艺十分精湛。寺内存有印度、缅甸、泰国、斯里兰卡等国的贝叶经和他们赠送给归元寺的佛像。寺内还有素菜馆、商品部等设施。

〔古诗文赏析〕 翠 微 泉 清·白光

翠微峰下有堙泉,欲凿泉源问老禅。

常作涛声穿石罅,不随花片出山前。

清冷灵液同潮涌,荡漾寒光迓月圆。

却是莲池功德水,分来香积结清缘。

座落在武汉市汉阳区翠微西路西侧的归元禅寺,殿阁巍峨,林木葱参,历来有“百尺茂林,千竿修竹,红分日刹,绿绕云房”的美称。白光乃禅寺的创建人之一,取《楞严经》中“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之意,将寺庙定名为“归元禅寺”。寺院内自然风景优美,景色宜人。翠微峰下,“翠微妙境”内玉兰、紫薇,松柏等花木,红绿相映;宏伟壮丽的藏经阁巍峨壮观,素有“寺院花园”之称。翠微泉井,水质清纯,取之不竭。寺院落成,白光就以《翠微泉》为题,写下了这首律诗。这充分表明翠微泉井在归光禅寺中的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的首联,写出了泉井的地理位置,并提出了泉源的问题。作者采取直叙的手法,开头一句就直截了当地说出:翠微峰下有股看不见的泉水。简洁有力的句子,把人的思路自然而然地带到了归元寺的所在地——翠微峰下的王氏葵园,联想起袁中郎先生《汉阳过王章甫葵园和二仲韵》一诗:“户外郎遥岭,寒香渐出林;增池缘亩阔,疏竹为庭阴……”那“增池”的水,可是由山岭、香林中流出的泉水?白光在第二句中就说出了大家的心声:要寻根究底,就必须凿开山石,寻觅被埋没的泉源。

颔颈两联,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将翠微泉写得有声有色。涛声对花片,穿对出,石罅对山前;灵液对寒光,同潮涌对迓月圆;名对名,动对动,真是两幅写泉水的好对联。读此两联,仿佛听到泉水穿过石头裂缝发出的涛声,好象感到暗泉避开花叶突然流到山前,宛若看到:白天那清冽而有灵性的泉水汇集池中翻涌,晚上那荡漾着寒色光芒的泉水恭迓一轮圆月。所见、所闻、所感,确实把翠微泉写得美妙极了。作者倘若没有刨根究底的韧劲,是难以写出这样的文字的。

诗的尾联,回答了“堙泉”的来由,首尾呼应,全诗构思完整。翠微泉为什么这样美妙呢?作者认为,是佛教的功德高,香火旺盛所致。这虽给翠微泉笼罩了一层宗教的神秘色彩,但从字里行间仍可看出那一眼晶莹澄澈的翠微泉井的美妙之处。

(曹祥本)

〔现代散文〕 归元禅寺历史悠久,名闻遐迩,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凡来武汉而不到归元寺挹秀揽胜,算枉到武汉。

入门,举目可见“归元禅寺”四个大字。游人首先看到的是弥勒佛像。归元寺罗汉堂数罗汉,已经成了武汉民间一种有趣的习俗,人们为五百罗汉的千姿百态所吸引,男女老少挤在罗汉堂,根据各人的年龄,顺序指指点点。数到与本人年龄相合时,对照罗汉神态来应验心事和确定命运前途:有位从事清洁工的中年人数到第三百八十四“净除垢尊者”,笑着说:“真巧,和我的工作如此对号,有趣得很。”又一年轻教师数到第三百九十二“无尽智尊者”,连连说:“这富有哲理,怪有意思的。”当然,以罗汉来预卜自己的命运,本是可笑的,但却道出了游客们的情趣和心境。

从另一角度看,五百罗汉无疑反映了千变万化的生活场景。每一座罗汉雕塑,又各自唤起一种生活联想,形形色色,活活生生:或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或笑逐颜开,洋洋得意;或举杯邀月,醉意癫狂;或抱膝苦吟,搜肠呕血;或腾云驾雾,飘飘欲去;或降龙伏虎,抖擞精神;或棋逢对手,难分难解;或评书品画,妙语惊人;或滩头垂钓;或岭外放鹰;或掌上托婴;或怀中抱幼;或风檐读书;或花丛扑蝶。生活气息浓厚,人情味纯朴,展现了广阔的生活画面。雕塑家在表现这些形象的内心世界时,用眼神、眉色、鼻翕、唇角、嘴形、脉络、手势等等,使它形成一种动作,表现一种感情。无论是微笑、欢乐、哀思、悲痛、兴奋、失望、静默、愤懑、狂怒、急躁等等,都塑得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使人通过这群形象的外表,体会到一种内在的真实,给人以亲切之感。

五百罗汉的作者,传说为黄陂王姓父子二人。父亲塑造了九年就死了,儿子再接着做了三年,共费了十二年塑成的。在工艺方法上,他们采用泥胎塑成模型,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层粘贴套塑,称作漆布空塑或脱胎漆塑。它既能固形,经久不变,又能防腐,历久不朽。民间传说:罗汉雕塑群中,第四百三十尊那个擎日的和第五百尊那个托月的,正是父子两人的自塑像,表现了他们呕心沥血,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创造了如此惊人的民间雕塑艺术。他们理应受到人民的尊敬爱戴。

没有生命便没有艺术,雕塑家给五百罗汉注入了多么强烈、动人的生命感呵!难怪二百多年来,无数世人来这里观赏,被这些精湛的艺术形象,弄得如痴如醉哩!

(杨代晔)

〔民间文学〕 清朝道光年间,归元寺的方丈做了一梦,梦见月湖三眼桥下有很多罗汉凫水而来,上岸后一个接一个走进寺门,一数,共四百九十八位,方丈问:“罗汉从何处而来?怎么少了二尊?”罗汉说:“我等从五台山而来,还有两尊到黄陂去了。”方丈醒了以后,觉得这个梦非同小可,罗汉都来了,哪能不建堂供奉?于是许下了建罗汉堂的大愿。

方丈四处化缘,整整化了九年,才募够了银两,贴榜招聘塑师,唯有黄陂两个农民塑师手艺最高,就下了聘帖。这两个塑师是父子俩,来到归元寺,从方丈手里领了常州天宁寺石刻五百罗汉拓本,方丈让塑师照拓本塑像,还提出个要求,要塑得罗汉都能够凫水,好应他的梦。塑师把拓本看了又看,揣摩了又揣摩,又到宝通寺、龙华寺、栖贤寺、灵隐寺、兴国寺、十方寺、回龙寺、黄龙寺、头陀寺、寒溪寺等十大寺庙去实地观察那些高僧大德的行动坐卧,回来给方丈递上塑罗汉的材料清单。方丈看罢,不解地问道:“为何要丝麻和生漆?”塑师道:“方丈不是要凫水罗汉么?我先塑一个泥罗汉,用生漆把丝麻一层一层粘上去,粘上九九八十一层,等生漆一干,灌水融泥,泥水流尽,便脱胚成一空心罗汉,空心脱塑,不是能凫水么?”方丈一听,高兴得称赞不已!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过了九个寒暑,塑师父子呕心沥血,塑成了四百九十八尊,还差两尊没塑成,塑师父子就劳累过度病倒了。方丈只得又去聘塑师,新来的塑师把拓本和已经塑成的四百九十八尊一对照,原来的都照拓本塑完了,自己还照什么塑呢?方丈听新来的塑师这样一说,一看拓本,果真拓本上的五百石刻,竟成了四百九十八尊,还有两尊罗汉到哪里去了呢?方丈“啊”了一声,想起当年的梦境,才知道两个黄陂塑师的来历,便说:“老塑师和他的儿子功德无量,应尊为罗汉,受人间供奉,就塑他们吧!”

当这个新塑师塑完最后二尊罗汉时,老塑师和他的儿子就安祥地离开了人世。

现在大家在罗汉堂看到韦驮像左右两尊塑像,一个擎日,一个举月,浩气贯天,相传就是黄陂老塑师父子二人。后来,汉阳发了几次洪水,罗汉堂虽屡次受淹,可是水退之后,五百罗汉还完整如新,成了名副其实的凫水罗汉。

(杨代晔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