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山风景名胜区·三祖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潜山县城西北10公里处的谷口。又名山谷寺,全称三祖山谷乾元禅寺。这里是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的南大门,史称皖公山麓,环境清幽,景色宜人。三祖山一峰独秀,翠黛苍郁。东西两侧岗峦逶迤,向南蜿蜒伸展半里有余,对三祖山呈环围之势,形成一个天然谷口。山谷流泉自西侧山谷潺流出,汇入潜水。宽阔的潜水河似一条洁白的玉带,自西向东从山前依依流过,清流激澈,波光倒影,山形水色,浑然一体,构成了谷口的独特的风光,成为天柱山风景名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祖寺始建于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金陵高僧宝所创。大同二年(公元536年),武帝萧衍赐名山谷寺。北周初,禅宗三祖僧璨隐居于此,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 正式驻锡山谷,并在此传衣四祖道信。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僧璨于法会大树下合掌立化,葬于寺后。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舒州别驾李常启僧璨遗骨火化,得舍利三百粒,以百粒塑三祖像,并出己俸建塔,置像于塔南窦。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肃宗赐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大历七年(公元772年),代宗赐僧璨名鉴智禅师,塔名觉寂。此后,寺、塔屡毁累建。至抗日战争前,香火渐盛。1979年以后,国家宗教事务局先后拨款修缮寺院及塔。1984年,三祖寺被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今日三祖寺,紫阁生辉,金殿交碧,宝塔重光。
〔古诗文赏析〕 三 祖 寺 宋·张同之
飞锡梁朝寺,传衣祖塔丘。
石龛擎古林,山谷卧青牛。
半夜朝风起,长年涧水流。
禅林谁第一,此地冠南州。
本诗的一二句是交待三祖寺的历史沿革。
三至六句,是写三祖寺优美的自然环境。寺的西侧是著名的石牛古洞和山谷流泉。“石龛”是指石牛古洞。这里古木参天。“青牛”是指石牛溪中的石牛。第五句,写不远处“九井西风”,景点的山风半夜里便开始刮起;第六句指山谷流泉长年不绝。
最后两句,以设问自释的手法,写三祖寺唐代以后,香火鼎盛,庙宇林立己是丛林禅院,其规模及影响,己是南方一带的重要寺院,同时也是禅宗南派代表性寺院之一,当时民间就有三千僧人八百道之说。
(郑博文 张王根)
〔现代散文〕 三祖寺座落在三祖山山顶,进野寨中学就可以望见一座古刹隐现在松林秀竹之间。从南面登山,过山门,便有盘曲石阶,两旁青萝掩道,翠竹拂尘,飞蝶起舞,幽兰送香。行百余步,道左有“山谷”大字石碑,笔力苍劲,为明代安庆郡守胡缵宗所亲书。再上数十步,又见道右“香喦”二字石刻迎面而立,此刻为皖江郡守张楷所书。这里古道幽深,风景秀美,向西可见山谷流泉、石牛摩刻;向东可望汉武律岳台遗址。继续向前是三高亭和立化塔。相传三高者为古人何求、何点、何胤三兄弟也。他们在山上建书院、读圣贤,朝廷累诏不仕,人称三高。立化塔,乃达摩祖师三代徒灿坐化后之纪念塔。
从这里转弯走,即见一陡峭石级直达山门。门前万翠稠环,龙墙盘绕,秀塔高耸,丽如彩霞浮宫,威严而庄重。
乾元寺山门原有哼哈两位神将把守,现已不存。二进为天王殿,殿内原塑有四大金刚,即:东方技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神话传说他们能护卫天下太平,保佑风调雨顺。三进为大雄宝殿,此殿面对寂觉塔,两旁围以经堂、寮房,中间自然形成一个大庭院,为游人、香客集散之地。大雄宝殿虽不甚高,但雕梁画栋,彩绘一新。殿内供有三世佛鎏金佛像,穿着袈裟的和尚在此为香客做着佛事。
三祖寺中最富特色的建筑当数觉寂塔。塔顶相轮高约5米,有9节,上为葫芦形铁圈,下为壶形宝瓶,上铸咒语铭文。有八条铁链拉风,挂铃51只,由顶端系向四方,微风摇曳,丁当作响,其声悦耳。塔为7层砖身,四面有佛像浮雕,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犹可见唐雕风格。塔每层有四门,两两相对,一虚一实,皆有楼梯供上下。每层又有环卫,可供游人凭栏远眺。
如登塔远眺,远可瞻重峦叠翠,溪谷回环,村舍如画;近可见松竹环绕,绿荫垂地。东可望白云岩、玉镜峰;西可俯视“古牛古洞”、“山宏流泉”;南望宏口如箕,潜水潺潺,河对面“诗崖玉”、“吴塘晓渡”历历在目。
三祖寺除了寺庙亭塔建筑,天然形胜亦十分可观。这里群山环抱,中耸一峰,卓尔不凡,苍然独秀。潜水流其前,天柱耸于后,风物秀丽,幽静宜人。明御史邢址在《游山谷记》一文中写道:“至塔殿,回顾四际,两山夹抢而出,中一山为寺,高可二里许,广不及一,幽邃豁朗,中空处塞,长溪绕麓,奇峰环拱,真幻境也。”近数十年,天柱山林场在此多方培植竹木花果,整个三祖寺,就象一块堆碧叠翠、晶莹剔透的“绿珊瑚”,古刹掩映,钟声自然,千年古寺更为庄严肃穆,清雅幽深。
(晓舒)
〔民间文学〕 天柱山麓有白鹤、卓锡二峰。说起这两座山峰,民间还流传着宝志和尚和白鹤道人斗法的神话故事。
年日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江东名都建康沉浸在一派欢娱之中。秦淮河畔,姹紫嫣红;燕子矶头,旌旗蔽日。武帝萧衍和京都百姓一起,兴高采烈地信步登上高坛,观赏建康道林寺高僧宝志和江南云游方士白鹤道人赛斗法术。
高坛右侧,端坐着白鹤道人。这白鹤道人究竟姓甚名谁,位列仙班第几,史无稽考。只见他银发高,白髯长垂,童颜皓齿,鹤氅翩然,好一副道骨仙风。
高坛左侧,斜歪着宝志。这宝志俗姓朱,江苏句容人。只见他蓬发垢面,跣足趿履,挽裤撩纳一杖斜拄,活脱脱是济颠的前身。他们俩都非常喜爱天柱山麓凤凰山的奇绝景色,二人具奏梁武帝。武帝虽然早年信道,但他近又好佛,并且下诏舍道事佛,也不好冒然裁奇,只好叫他二人比试道行的高低,各以物为记,得者居之。今天,他见宝志这副尊容,心里直犯悚。但自已的命诏已下,不好收回。问他二人:“二位高师,各以甚物为记?”白鹤道人闻言,离坐躬身作揖:“启奏陛下,贫道以鹤止处为记!”宝志也上前一欠身,答道:“贫僧以锡卓处为记!”武帝允命,三通炮响,斗法开始。
先见白鹤道人将手中的拂尘向空中一抛,俄而化成一只白鹤,朝西南方向的天柱山飞去。
这时,只见宝志斜倚在坛柱旁,扪着虱子,斜乜着白鹤道人,懒洋洋地将手中锡杖往空中一掷,倾刻化作一条银色巨龙,尾随白鹤飞去。
再说在天柱山南麓的谷口的上空,一只白鹤从东北方向疾驰而至,来到凤凰山顶,绕山三匝,将要敛翅。顿时狂风大作,飞砂走石,一条巨龙紧跟白鹤而来。白鹤惊惧,急朝东边山岗飞去。巨龙来到凤凰山顶,骤然降下。一阵青烟过后,原是一杆锡杖卓于山巅。那只白鹤飞至东边一里地的山岗落下,仍复 一杆拂尘,插在土中。
须臾,宝志和白鹤道人双双来到天柱山麓各识己物。宝志于凤凰山顶收起锡杖。锡杖起处,一股清泉涌出,即今日的卓锡井。一直传到如今。
(郑博文 张王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