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玩鞭亭》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芜湖市北郊汀棠公园内。北宋元丰七年(1085年)建。此亭是根据晋明帝暗察其手下大将王敦营垒后,返回京城途经此地,丢下七宝鞭,巧退追兵的历史故事,由芜湖东门承天院方丈蕴湘主持兴建,同时还在当年王敦扎营地,今鸡毛山地段建一“梦日亭”。玩鞭亭立于宁芜古道旁,每当春暖云清之际,游人络绎来此踏青。远远望去,但见古亭野树覆盖,薄霭笼罩,隐约露出翻卷的檐牙。登亭环顾四周,绿竹滴翠,野花烂漫,左有扬子江,似缎如练,右有田野村舍,麦浪腾翻,炊烟缭绕,风景秀丽,如入画中。古时芜湖人将此景列为“芜湖八景”之三——“玩鞭春色”。自玩鞭亭建立以来,历代有文人墨客曾为“玩鞭亭”赋诗题咏。玩鞭亭曾毁于元代战火,明初一姓晋的人士重新修建。清嘉庆元年(1796年),晋姓后代又将该亭修缮一新。今天立于汀棠公园内的玩鞭亭,是1984年重新建造的。
〔古诗文赏析〕 玩 鞭 亭 明·李堂
风暖云闲上此亭,亭花烂漫乌丁宁。
平畴一雨添新绿,隔岸双峰送晚青。
游子踏歌何日倦,田家作社几人醒?
欲将此景归图画,彩笔争如造化灵。
玩鞭亭由于它那传奇般的历史故事,更由于亭周围那秀美的湖光山色,天然去雕琢的田园风光,吸引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为之追怀兴叹,赋诗题咏。
“风暖云闲上此亭,亭花烂漫鸟丁宁。”春暖云清的时候,来到玩鞭亭踏青游春。满目春花烂漫,莺歌燕舞。起句虽平实,然却“声”、“色”俱全,春光明媚,一片鸟语花香。
“平畴一雨添新绿,隔岸双峰送晚青。”登临亭上,环顾四周,但见平坦的原野上,一场春雨过后,绿草茵茵,麦苗滴翠。遥望大江似缎如练,江上雾气升腾。陡峭的天门山隔江对峙,影影绰绰。在夕阳的余辉中仍能辨其那苍翠的山色,在那水天一线的地方慢慢飘来一片白帆。此情此景,浓淡相宜,远近相辅。红花绿树,远山近水,古亭田垄,那一样不带着春的气息,那一种不漾着春的神韵,使人感到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山水写意画,更是一组春的特写镜头。游人身临其境,犹如人在画中行。
“游子踏歌何日倦,田家作社几人醒?”宜人的景色使游春的人情不自禁地连手而歌,踏地为节。耳畔不断传来“妇姑相唤浴桑去”的声音,眼见得“家家扶得醉人归”。农家乐,农家喜,不是桃源,胜似桃源。游人因景生情,手舞足蹈。农人生在其中,怡然自乐。这是美的享受,春的陶醉。
“欲将此景归图画,彩笔争如造化灵。”诗人陶醉于这春意盎然的美景中。唯恐它过早地失去,因而极想把这景色尽收笔下,以留永远。无奈这灵秀的山川之美岂是彩笔所能描绘得出的呢?想到此,更慨叹造化的神奇为何专门钟情于这芜湖的山山水水呢?
此诗紧紧围绕一个“春”,表现春的生气,春的缤纷。动静结合,远近映衬,花鸟人物俱全。然而没有华丽的词藻,都用淡淡的笔墨,显出其本色之美,抒发内心之真情。在质朴怡淡中见深挚。如一轴丹青,给人留下隽永的回味。
(叶庆华)
〔现代散文〕 一个雨后初霁的早晨,我怀着久蓄胸中探寻汀棠美之所在的强烈愿望,乘车出发,作一日之游。车行约20分钟,“汀棠公园”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闪现在我的眼前。
这是全国第一家由农民集资建造的公园,园林面积约1000亩,陆地与水面各占一半。她毗邻郊区,远离市区。周围村落农舍点点,绿树翠竹丛丛,庄禾翻滚,炊烟袅袅,野花烂漫,秀色可人。那浩荡平静的湖水,如少女盈盈溜转的秋波,含情默默迎接游人。我直觉地感到,她朴素、清幽,而且带着一种野趣。——这大概就是汀棠价值所在,与镜湖之美所不同的独特的魅力所在。如果说位于市中心、环抱在高楼大厦中的镜湖公园,象“春山低秀,秋水凝眸”的娇美少妇,有一种富贵气;那么,汀棠公园,则如朴素自然,娴静自守的村姑,有一种乡土野气,少一点脂粉气。
进入公园,便是一景:玩鞭亭。此亭飞檐画栋,琉璃泛彩,古色古香,游亭观画,可以大发思古之幽情。玩鞭亭一侧是一泓湖水,十分诱人。汀棠之美,水色独占大半。游汀棠而不泛艏,就一无意趣。于是,我雇了一只白色鹅形的小舟,向湖中荡去。湖波不兴,水平如镜,水滑色嫩,一清如洗。“白鹅”如在水晶石上滑行。浩渺的湖水,在阳光照射下,泛起细鳞似的波光,如一幅巨大的高级绸缎铺设水面上。无数小艇穿梭交织,扯起道道皱纹。我躺在船上,仰视天空,碧蓝深邃的苍穹中,云絮朵朵;俯视湖心,在透明的湖底再现一个缓缓移动的蓝天。可谓湖水共长天一色,云絮伴水藻徘徊。远处有两座小岛,亭亭玉立于水中,如镶嵌汀棠中的两颗宝珠。
沿着湖边甬道,我漫步到临水钟亭。亭内垂挂着一口清代大钟,钟上的铭文,依稀难辨。然而,钟的周身伤痕累累,一边开了一块扇形豁口。在“文革”中残毁。所幸此钟终被保存下来,以其残损的躯体,成为那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时代的历史见证!它将以它并不圆浑的声音千秋万代长鸣,以警后世,以醒国人:不再让毁灭文化和历史的愚蛮事件重演!
此外,园内还有巴榴山、琉璃井等景点。如果饿了可以穿过九曲桥,走进公园餐厅,享用江南各色茶点和独特风味小吃。游园归来,已是万山夕照红。
(李光连)
〔民间文学〕 芜湖北郊有个“玩鞭亭”。说起玩鞭亭,这里还有一段饶有趣味的传说。
东晋明帝司马绍太宁二年,大将军王敦图谋造反,他屯兵芜湖加紧操练,又招兵买马,势力日渐扩大。这一举动很快被明帝知悉,他异常沉着冷静。一方面,他调兵遣将,准备讨伐王敦;另一方面,他又屡派大臣到芜湖去问候王敦,以示皇恩浩荡,借此来麻痹王敦。此外,明帝又打算亲驾芜湖,以探视王敦的虚实。
这天,明帝穿了一身平民服装,仅带了两三个随从,骑一匹骏马,从建康来到芜湖鸡毛山即王敦军队驻扎地,秘密察看王敦的营垒。这时王敦正在午睡,忽然梦见红日绕城,赤光炎炎,顿时惊醒过来。正好营外有兵士入报,说有数人窥探军营,其中一个虽衣着简便,但气宇不凡,面貌十分威武。王敦听说,不禁跃身而起,大叫:“一定是黄须鲜卑奴来探我虚实,不要叫他逃脱!”当即派五名精悍的骑兵出营追赶。因为晋明帝生母荀氏,是鲜卑族人,明帝的相貌颇似母辈,长着黄色的胡须,所以王敦鄙称明帝是“黄须鲜卑奴”。
这边追兵刚出发,那边明帝已撤走。一路上骏马屙下的粪便,明帝都叫随从用冷水浇泼。跑到今芜湖二十里铺时,明帝看见道旁有一个卖饼的老太婆,就下马把手中的七宝鞭赠送给她说:“后面如有骑兵来,请你将这七宝鞭递给他们观赏。”说完便骑上马继续向建康方向奔去。不一会,五个骑兵就追到了卖饼的老太婆处,他们询问老太婆是否看到几个骑马人从这里过去了。老太婆回答说:“是有几个骑马人,但是他们早已去远了。这是他们丢下的鞭子。”说着便将七宝鞭递给他们看。这鞭子色彩斑斓,玲珑剔透,非常漂亮,这五个追兵从未看过如此珍贵的宝鞭,就互相传观,玩个不停,耽搁了时间,再看看地上的马粪又是冷的,以为明帝已走得很远,再追也是徒劳。于是便扫兴地回营地复命。
明帝就这样以他的巧妙计策,逃脱了王敦的追击,而得以安然无恙地返回了京城。后人根据这段典故,在二十里铺建造了玩鞭亭以为纪念。
(张孝康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