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武汉·民族艺术宫》诗词散文赏析

《武汉·民族艺术宫》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武昌南湖之滨中南民族学院内,占地70公顷。与南湖的波光山色相互映衬,环境幽雅,景色宜人。民族艺术宫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民族学博物馆,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建筑特色和少数民族建筑特色的建筑群。馆内有土家族馆、黎族馆和全国56个民族服饰馆。展览土家族“三滴水”床等古家具、竹编;土家族织锦及黎锦、壮锦、侗锦和苗、瑶、侗、黎、仡佬等民族服装,挑花、刺绣、蜡染、黎族文身艺术,藤编以及苗、瑶、毛南等族传统艺术。还收藏少数民族文物万余件。这些文物主要是南方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包括出土文物,少数民族曾用过的生产工具,生活器皿、服饰,文史档案资料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实物。极具观赏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

〔现代散文〕 我游览过不少名山大川,那些名胜古迹,画山绣水,给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然而,在一次偶然机会中,接触到这座民族艺术宫之后,我蓦然感到:在旅游中参观博物馆,也是一件既有情趣,又具审美价值的乐事。

一个初夏的午后,我们一行人跨汉水,越长江,驱车来到武昌南湖之滨的中南民族学院。

民族艺术宫座落在校园南端湖光山色的绿荫丛中。出现在面前的这座融民族风格和现代艺术于一体的馆舍,飞阁重檐,玲珑典雅,是中国唯一的一座民族学博物馆。

走进大门,台榭亭廊,自成一格,好一个艺术的世界!五个开放的展厅,陈列着数千件少数民族历史文物,包括珍贵的出土文物、生产工具、生活器皿、服装饰品、工艺制作和文史档案等,内容丰富,品类繁多。许多展品既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又有很强的观赏性。第一厅是“土家族传统文化”,全面展示了土家族独特灿烂的民族文化,色泽斑斓的西兰卡普,巧夺天工的手工竹编,叫人爱不释手。展室右侧那架年代久远的古家俱“三滴水”床,更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造型,令人惊叹。床正立面高宽各2.68米,进深2.51米,看上去浑厚宽敞,雍容大度。全床饰以雕花,色彩纷呈。其刻花板檐额三层,呈喇叭状自内向外,渐次扩展,给人以幽深,静谧之感。花板雕刻着各式图形,盛开的花,游弋的鱼,跃动的虫,情态各异,维妙维肖。雕刻刀法酣劲流畅,线条洒脱利落,极尽摇曳、回旋之势,观之宛然生动,呼之欲出。整幅床体采用榫槽衔接,不置一钉一铆,精巧牢固,表现出极高的设计与制作水平,堪称兼具实用与观赏的艺术珍品。

比邻的第二厅是“中国各民族服饰造型艺术展”,展出了我国56个民族各具特色的服饰。它是各个少数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创造的民族文化的一组成部分,其演变流程,被称为一部非文字的“历史文献”。

从第二厅出来,迎面一泓池水,池边繁花照眼,水中游鱼可辨。馆内亭廊相接,曲折有致,一条回环的长廊向右微折数米后,伸向后院,游人稍事小憩,信步前行便到了第三厅。

第三厅又称“中国南方民族工艺展”,陈列着出自南方少数民族民间艺人之手的工艺品,挑花、织锦、蜡染、傩面、剪纸、刺绣、编结等无所不有。这些手工制品,来自深山大峒,形式独特,技艺精湛,透射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邃的民族精神,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是现代都市流行的新潮服饰,也大多能在这里“寻根”,从历史的长河中追溯它的源头。近年来盛行不衰的蜡染,就是苗、瑶、布依、仡佬等族人民多少年来喜爱的民间印染工艺。它又叫“扎染”,古称“蜡缬”,是用蜡刀蘸着蜡液,在白布上绘制出花纹,然后将其浸入以蓝色为主的靛缸内,再用水煮开,蜡化脱后现出花纹,有几何图案,也有飞禽走兽或奇花异草。图形古朴、稚拙,以装饰趣味为主,又溶入雕板规范,端庄中显谐趣,谨严中见流动,极富中国书法艺术的精神和气韵,令人“观之有味,品之无极”。这种工艺始于秦汉,盛于唐代,已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仍为各族人民所喜爱。面对琳琅满目的蜡染衣裙、挂包、被毯、壁挂等物,许多人流连驻足,交口赞誉。

值得一提的还有傩面艺术,这是一种和古代祭祀及戏剧有关的流行于彝、壮、侗、土家、瑶、毛南、布依等少数民族的诸多活动中。据有人考证,现代的戏剧脸谱便是这种假面的一种变体。厅内陈列的数十种傩面,由鬼神兽面到传奇人物,形象的描画出这种艺术由“神化”到“人化”的流变曲线。傩面多用整段竹木,精雕细镂而成,面部感情丰富,或喜、或悲、或怒,无不栩栩如生。技法娴熟,工艺精良,有鬼斧神工之妙,在面具艺术中令人叹为观止。其它如黎族藤编、苗族剪纸、壮家织绵、瑶族挑花、土家竹器,苗族银饰等,异彩纷呈,观赏者如置身山阴道中,目不暇接,有趣的是,陈列的物品,大都附有一个美丽神话或动人传说,使它们在艺术的精美中又平添了几分文学的韵味。

民族学博物馆濒临南湖。从展厅出来沿旋梯回环登上二楼平台,扶栏眺望,近处柳丝牵浪,波撼翠堤,远方碧波粼粼,群山如黛,风光十分秀丽。坐在亭内,还可以喝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或者品尝独具风味的民族小吃,根据自己的爱好,再选购几件富有特色的民族工艺品,那可真算得上满载而归,不虚此行了。

行将告别的时候,陪同我们参观的接待部主任兴奋地告诉我们:“馆外的广场上,将兴建壮族民居、瑶族竹屋、土家吊脚楼,侗族风雨桥和鼓楼等大型建筑,欢迎大家再次光临。”我们热烈鼓掌,是答谢,也是接受他的邀请。

(章绍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