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诗词散文赏析

《马鞍山·林散之艺术馆》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马鞍山市采石矶公园内,太白楼东侧500米处的万竹坞。占地3800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0平方米,分主馆、副馆及学术研究馆三个部分,由长廊相连。艺术馆为仿唐建筑,古朴典雅。主馆屋顶盖以茅草,又名“江上草堂”。堂前有一块人工小草坪,内立9棵树化石,最高一棵达2米多,据考已有1亿3千万年。林散之先生(1898年—1989年)是我国书法艺术一代宗师,又是杰出的诗人和画家。祖籍安徽和县,生于江苏江浦。其草书独步当代,饮誉海内外,故有“当代草圣”之称。林散之生前,对太白楼和采石矶怀有深厚情感,尤其仰慕李白。每当兴会,辄自登临,泼墨挥毫,曾有“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遗愿。林散之逝世后,葬在翠螺山北面的小九华山,与采石矶遥遥相对。马鞍山市人民政府遂计划筹建林散之艺术馆,于1991年10月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艺术馆收藏并陈列林散之先生近70年的书画艺术精品百余件和林散之生前使用过的文房四宝、印章、诗书画手稿及家传文物等。馆中陈列的书法作品有真、草、隶、篆,诸体皆佳,渐次变法,老辣纷披。充分体现了林散之书风演变及其精湛技艺的形成过程。

〔现代散文〕 风光旖旎的采石矶,因为留下了唐代大诗人李白许多神奇的传说,而名扬海内外。如今,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又耸立起一座幽雅古朴庄重苍劲的仿古建筑。它,就是新近落成的林散之艺术馆。

在当代灿若星辰的艺坛上,林散之先生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不倦的探索精神,成为举世公认的书法艺术一代宗师。他的书法遒劲清丽,结构疏长,布局严谨,自成一家。尤其是他那清朗高雅,浑然天成的草书,更为世人叹为观止,在草书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继承和发扬我国的书法艺术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9年12月,一代巨星殒落,散之老人永远离开了我们。对采石矶、太白楼怀有深厚感情的林散之先生,生前曾数次来此登临,并写下了“归宿之期与李白为邻”的遗愿。

走进艺术馆的大门,一股浓郁的书卷墨海气息扑面而来。艺术馆正厅的门楣上“江上草堂”四个大字气宇轩昂,这是赵朴初先生为此专门题写的。正厅里摆满了林散之先生各个时期的书法作品,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表现了林散之先生为探求艺术真谛而孜孜以求,勤奋钻研的精神境界,也展现了他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

林散之先生一生淡泊自甘,不务虚名,唯独对艺术百折不挠。他曾说:“得时名易,得史名难”,“只与古人争一席之地”。充分表现了他追求艺术本质、不甘懈怠的壮志和“雄风照千古”的气魄。半个多世纪以来,林散之先生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始终没忘做一个正直的人。抗战期间,日寇强索书画,遭到他的痛斥。先生为此写诗唾骂,“无计驱天狗,何心赐墨猪”,塑造了坦荡、正直的爱国主义形象。

在另一间展厅,我们不仅看到了林散之先生各个时期的书画选集,还目睹了先生生前写字作画用的文房四室及其他遗物,怀念之情油然而生:我们仿佛看见老人依旧伏案,勤勉耕耘的动人场面。如今人已去,物犹存。睹物思人,怎能不激起我们深深地眷念之情。

我们还看到许多条幅的署名有“半残”、“聋叟”等字样。原来那是先生72岁时,连遭不幸,九死一生,病愈之后右手仅剩三指。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反复练习,并奇迹般地恢复了执笔机能。先生曾写下这样的诗句:“病回留得半残手,来写人间可爱山”。其豁达的胸襟、刚毅的品格令人肃然起敬。

在“林散之艺术馆”展厅的门前,我们被一组造形奇特、错落有致的石头吸引了,原来这是一组树化石,距今已一亿三千万年。在这组树化石的正中,矗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四个大字:“散木不朽”。是啊,这些树化石不正是林散之老的真实写照吗?它们历经风雨的驳蚀,岁月的磨难,似铮铮铁骨一般,傲然屹立。

散木不朽,散之不朽。林散之先生煌的艺术成就将留芳百世,名垂千古。

(黄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