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宣城·朝天洞·龙泉寺》诗词散文赏析

《宣城·朝天洞·龙泉寺》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宣州市南45公里的溪口镇金牌坑雪峰山南麓,洞口朝天而得名。又因洞口上方形如狮头,里人俗称“狮口洞”。明代,南京宝华山高僧悟信应乡人邀请前来宣州讲经,发现此处古木参天,石崖陡峭、飞泉悬瀑,既险且幽,便移居洞中,静心修行,直至圆寂。悟信法师肉身被涂漆装金,供奉于洞中,1965年毁于一病患者。明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在朝天洞东侧,依山就崖建庙一座,因山崖有股清泉,四季喷泄,如龙行云雨,此庙定名为“龙泉寺”。庙宇为木质结构,砖墙瓦顶,上下四层,共59间,内设香客、僧人住房;中间是大雄宝殿,左为观音阁。寺内现有明铸大钟一只,碑刻数处。每天晨钟暮鼓,香火鼎盛,游人不绝,为皖南仅次于九华山的佛教圣地。朝天洞、龙泉寺均被列为安徽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朝天洞附近,自然景观优美,春季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夏季林荫蔽日、清爽怡人;秋季层林尽染;冬天白雪皑皑。

〔现代散文〕 距宣州市南约百里之遥的“朝天洞”就座落在海拔700多米的雪峰山上。雪峰山以其冬季积雪深厚,不易融化而得名。但更以林壑幽雅、石崖陡峭、古木参天、清泉飞湍,自成一派古朴幽雅的景观。难怪当年南京宝华山高僧悟信法师,要落坐在朝天洞修行,直至涅槃了。

那是一个金秋时节,我们登游了雪峰山。是的,秋风抚面虽不似春风温柔,但却那么豪爽舒展,悠闲洒脱;秋花点点虽不如春花娇艳,却也那般灵秀脱俗,绰约多姿。看桐叶与红枫争艳,听松涛与寺钟共鸣;品香茗谈古说今,驾白云驰想象,悠然意远……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我想游人登雪峰,大都是冲着山中的朝天洞而来。其中虽不乏进香供奉的信教者,但关于朝天洞与肉身菩萨的那个神奇而真实的传说以及朝天洞幽雅古朴,独具韵味的景观,恐怕才是诱使众多游者前来观览的真正原由。那肃穆参天的古木,峻拔陡峭的石崖,庄重浑厚的寺钟,旋即使人们沉浸在凝重古朴的氛围之中寂静,惟有空山鸟语,林涛起伏,巉岩突兀。于是我们抚弄着生涩的岩石肌理,攀陡壁悬崖,临幽奥深渊,觅人间胜境。这时秋阳明丽,烟萝叠翠,空气清新得甜,吐故而纳新,便又觉心旷神怡了。遥望朝天洞,我又想到了那则神奇的传说,悟信法师当年几声阿弥陀佛,竟能使一只盘踞于洞中的猛虎摇尾而去?我不知是佩服民间那丰富的想象力,还是疑惑世间恐怕真有如此神奇之事?此番登游,我们兴致主要还在“龙泉寺”。该寺始建于明崇祯年间,位于朝天洞前,是依山就崖的一座庙宇。

其实,“龙泉寺”最精彩的景观当属“龙泉飞流”。那泉水从高悬的山涧、从峭壁断崖上飞泻而下,如银练飞舞。银子似的泉水一路淙淙流下山去,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如逢雨天,龙泉飞流处。云雾翻腾。远观如乌龙点水,据说“龙泉寺”因此得名。因而我们在登山之前便携带了雨具,想碰碰好运,一睹乌龙点水的奇观。此刻我们抬头一望,秋高气爽,晴空一碧,未免有些怅惘了。然而老天爷那温和的微笑,依然给我们祥和、舒适、怡然自得的感觉。秋日里的雪峰山在我们的眼里也愈发显得妩媚可爱魅力无穷了。

(杨文宣)

〔民间文学〕 雪峰山南麓有座上谭村,村里有位乡绅叫谭傲祥,人称谭员外。一天,他来宣州城里游玩,得知有位来自南京高僧,法名悟信,应宣州城里僧侣邀请,在城内的天宁寺讲经。平素喜好斋佛布施的谭傲祥,也特意赶去听讲。悟信佛学渊博,讲经有道,竟使听者入迷。谭更是虔诚崇拜之至。当晚即拜悟信为师,皈依佛门为徒。之后,谭傲祥又将悟信法师恭请至山明水秀的家乡上谭村,并特意在村中兴建了一座庙宇,取名“新安寺”,恳留悟信法师在此修行。不久悟信就觉得此处人多世嚣,难为修行静地。一日,他信步登游村后雪峰山,竟意外发现山上有一古木参天,森林蔽日的峡谷。那里石窟陡峭,清泉飞湍,地势险峻,环境甚是幽雅。距飞泉不远的峭壁之下有一崖洞,洞口上方形如狮头,下方卧一圆石,状若绣球,恰似“金狮张嘴戏彩球”,故而当地人称“狮口洞”。悟信情不自禁,脱口称道:“好一处清静胜地!”当他来至洞口时,只见一只猛虎坐于洞中,虎视眈眈。悟信双手合掌,口中念念有词:“阿弥陀佛,贫僧欲在此落坐修行,使君若肯让出这块风水宝地,请点头三下,若不肯割爱,贫僧这就告退……”说来奇怪,那猛虎竟连点头三下,摇尾出洞,遁迹于深山。悟信就这样请走了猛虎,占得一方修行胜地,遂从上谭村移居洞中。此洞并不深幽,洞内左右各有一小洞。悟信便一洞为炊,一洞当铺。从此不再云游,终日盘坐洞中,潜心修行,并将洞名易为“朝天洞”。谭傲祥常来敬香供奉。几年后的一个严冬,一场罕见的大雪,封盖了全山,雪深数尺,月余方融。当山下的谭傲祥率里人来洞探视时,悟信法师面西而坐,早已圆寂于洞中了。谭遂依其真身原形,裹漆装金,特制神龛供奉,尊为“肉身菩萨”。

(杨文宣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