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万县·响雪瀑》诗词散文赏析

《万县·响雪瀑》原文、赏析、鉴赏

位于万县市区的天生桥下面,是一处别有佳趣的瀑布。又名“石琴响雪”。游人来到距响雪瀑约200米处的空地上,就被仿佛是弹拨乐器发出的有节奏的水声所吸引。走近岩边眺望,只见像一架古琴横空飞架的天生桥下,跳动的浪花,一会儿如白雪纷扬飘洒,一会儿五彩缤纷,如飞虹流光。那瀑声恰似“古琴”奏出的美妙音响越走近,听来越雄壮刚健。及至踏上那刻有“响雪”二字的琴石,看到那“瀑布奔泻作响,浪花飞溅似雪”的题记,不由得会心点首,深表同感。从南岸登上天桥,环顾四周,感到万县处在群山环抱之中。东依都岳山,一峰插天,有“都岳摩山”之誉;南靠翠屏山,俯瞰大江,波光倒影,有“秋屏列画”之赞;西傍太白岩,飞霞映射,光辉夺目,有“西山夕照”之胜;西北有天城山,巍峨陡峭,仅有寨门一线可通,有“天城倚空”之奇。相传,三国时刘备曾屯兵于此山,古有“天子城”之称。这天然城堡有“石琴”赋以天然音律,更增添了多少风流余韵啊!

〔古诗文赏析〕 夜 雨 寄 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聘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霍松林)

〔民间文学〕 川东门户万县,穿城而过的小河溪把城分为东西两片。河上一座没有桥礅,形状奇特的桥,人称天生桥。关于这座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当年鲁班打算在万县长江南北两岸架一座跨江大桥,殊不料徒弟赵巧从中作祟而功败垂直成。

原来,赵巧素来华而不实,对于师傅的训戒置若罔闻,甚至积怨在心,寻机发泄。当他们师徒路过万县时,偷懒取巧的赵巧趁师傅忙于埋锅做饭,溜出上兜了一大圈,以为有机可乘,回来就与师傅打赌:看谁先架好一座桥。鲁班一听,满心欢喜,以为徒弟要脚踏实地,改邪归正了,当即约定,次日三更鸡鸣见分晓。

当天夜里,师徒二人各行其事。鲁班从下游夔门边发功移来两块巨石分置南北两岩,又从上游石宝寨下引来做桥面的天然石梁。不料,就在鲁班准备将石梁凌空架于两块巨石之上时,忽听鸡鸣三声,他顿时傻了眼。这时,只听赵巧哈哈大笑,大叫一声:“师傅,我的桥架好了!”鲁班过去一看,果真有一座桥,不禁喟然长叹,悻悻而去。

原来,在万县汇入江的梁溪口有一高约40米的跌水,水流贴着长100米的一道石梁落下,石梁下面是泥土。赵巧掏空石梁下面的泥土后,溪水即从石梁下面穿流而过,一座“新桥”就这样毫不费事地完工了。赵巧深知师傅本领高强,若等到三更时分,师傅必然会架好桥。于是,桥洞一掏空,他就蹲在一棵大黄桷树下,惟妙惟肖地学公鸡打鸣。这样,工于心计的赵巧竟然赛过了能工巧匠鲁班。

而今,万县城内还有赵巧模仿公鸡打鸣的鸡公岭,苧溪上赵巧掏土而成的桥就是天生桥,也有人称之为天仙桥。远观此桥如同一硕具大的石琴。春夏多雨时节,水流轰然作响,声传久远。跌水下落激起的水花似银蛇劲舞,形成万县城的一大景观——石琴响雪。想不到赵巧之“巧”,倒给万县增添了美妙的景色。

(杨顺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