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唐·李白》原文与赏析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噫吁(xu)(xi)〕表示惊异的声音。〔蚕丛、鱼凫(fu)〕蜀国古代两个国王的名字。〔茫然〕时间邈远。〔太白〕山名,在今陕西省眉县南。〔峨眉〕山名,在今四川省峨眉县西南。〔地崩句〕《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一则五丁开山的传说:秦惠王将五位美女嫁给蜀王,蜀王派遣五个壮士去迎候。回到梓潼时,看到一条大蛇钻入山洞,五壮士齐力拽它的尾巴,结果山崩地裂,五壮士及秦国五女都被压死。〔六龙〕古代神话说,羲和每天驾着六龙,拖着太阳的座车在天空运行。〔高标〕指群山中最高的、成为一方标志的山峰。〔黄鹤〕即黄鹄。〔猱(nao)〕猿类动物,善攀援。〔青泥〕岭名,在甘肃、陕西两省交界处,为古代入蜀要道。〔参(shen)井〕星宿名,参是蜀的分野,井是秦的分野(古代根据天上星宿的位置,划分地面相应的区域,叫做分野)。〔胁息〕敛气不敢呼吸。〔抚膺〕抚摸胸口。〔凋朱颜〕容颜衰老。〔豗(hui)〕哄闹声。〔(ping)崖〕水击岩石发出的声音。〔剑阁〕又名剑门关,关塞名,在今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锦城〕成都的别称。

这首是李白初入长安时为送别友人而写的作品。《蜀道难》本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旧辞内容简短单调。李白袭用乐府旧题,曲尽拟古之妙,在“《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蜀中山名)之险”(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卷下)的基础上,以奇特丰富的艺术想象,变幻莫测的艺术手法、热情奔放的笔调,艺术地再现了古蜀道高峻、曲折、艰险的面貌和秦蜀道上山川雄奇壮丽的景色,并对蜀地军阀可能据险叛乱表示了深切的忧虑,叮嘱友人不要在蜀地久留。诗人倾注自己的创作激情,以如椽巨笔着意刻划了友人将去的蜀道的奇山奇水,并通过惊动心魄的艺术构思和幽邃奇险的山水境界,自然而生动地表现了诗人高迈、超逸的情思,使《蜀道难》一诗真正达到了情融于景的审美效果,成为脍炙人口的绝唱。

按照抒情写景的艺术需要和诗韵的迅速变换,全诗大致分成三个层次,逐步展开“蜀道之难”的具体描写。

从“噫吁嚱”到“以手抚膺坐长叹”是第一层次,这里融汇了神奇的神话传说,极度的艺术夸张和惊人的艺术想象,按照自秦入蜀的线索,极写蜀道之高险难行。首先,诗人连用三个同义叹词“噫吁嚱”开端,紧接着“危乎高哉”两个同义形容语,以情感强烈的咏叹起势,为突现全诗主题先行蓄势。继而,诗人从“蚕丛”、“鱼凫”着笔,以邈远混茫的古蜀国传说为引子,说明秦、蜀之间有高山重岭阻隔,自古以来不通人烟,只有太白山以西的“鸟道”,才容得高飞的鸟儿横度到峨眉山巅。“地崩”二句,结合五丁开山的传说故事,写出秦惠王开发蜀郡,凿通古蜀道,结束了秦蜀间不相往来的历史。“上有六龙”以下八句,从不同的侧面,用不同的艺术手法,极力形容古蜀道的奇险。以古蜀道为基点,则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借着羲和驭日的神话,形容山势之高危;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写出河川之湍急回旋,冲波激浪。这两句是实写,山愈高,水愈急,则人之难行愈可见。“黄鹤”两句运用反衬法,是虚写,高飞千里的黄鹄尚且飞不过去,善于攀援的猿猱尚且对之发愁,人行走在这条山路上,更是困难重重。“青泥”两句,直实地描写了青泥岭山路的迂回曲折;“扪参”两句,逼真地刻画出行人畏惧惶恐、抚膺长叹的神态。写法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一个“险”字。

自“问君西游何时还”到“使人听此凋朱颜”是第二层次,从朋友的旅愁难以排遣的角度落笔,写出蜀道难行。诗人在大段描写蜀道奇险之后,陡然掉转笔头,用“问君”句,逗出蜀道上的旅愁。这种旅愁,不是诗人自己的,而是想象友人(君)在蜀道上行走时产生的种种悲愁。这种旅愁,通过悲鸟的号叫、子规的啼鸣烘托出来,由“闻”字总绾起来,渲染了古蜀道的荒凉、悲凄的境界,所以诗人用“使人听此凋朱颜”句来收束这一层次诗意。

自“连峰去天不盈尺”至全篇结尾为第三层次,从山川之险要联想到据险叛乱的局势,揭示出蜀道之难的政治因素来,使诗歌题旨得以深化。“连峰”四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连峰去天不盈尺”,状山之高;“枯松倒桂倚绝壁”,写山之险;飞瀑、湍流、砅崖、转石,写动态,倏忽迅猛;“争喧豗”、“万壑雷”,写声响,震天动地,造成排山倒海之势和惊恐万状的氛围,将全诗蜀道难行的刻划,推到了顶点。至此,诗人向两个方面展开联想,申足题旨。先以较少的笔墨,代友人发出“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的浩叹。然后,思绪出现了大幅度的跳跃,一下子从友人、蜀道高险,联想到了蜀地要塞剑阁。剑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历史上利用这个天险割据称雄者,不乏其人。这不能不引起诗人对唐王朝政治形势的关注和忧虑,于是,他化用了张载《剑阁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话,写出“所守或匪亲”以下八句诗,告诫人们要警惕蜀中战乱的发生,劝告友人不要留恋于成都,应该及早还家。全诗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咨嗟声中戛然而止,给人们留下了惊动心魄的印象。

殷璠评本诗“奇之又奇”(《河岳英灵集》)。他确能抓住李白的审美特征和本诗的艺术特色。虽说李白幼年、少年时代生活在蜀地,但他并没有去过古蜀道,然而,凭借他渊博的知识,厚实的生活基础,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驰骋于古今、天地之间,熔铸神话、传说、民谚于一体,倾注奔放的激情,运用大胆的夸张,任意驱遣笔底的山川风云,把古蜀道描写得奇而又奇,创造了一个令人惊叹不已的奇特诗境。胡应麟说:“《蜀道难》、《远别离》等篇,出鬼入神,惝恍莫测。”(《诗薮》)正是称赞李白诗艺术想象超神入化,想落天外的特色。

全诗分成三个层次,每层都出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象交响乐中的主旋律一样贯穿于全诗中,增强了诗歌的感情色彩。这种咏叹,与蜀道高危难行的描写相辅相成。首先,它与“噫吁嚱,危乎高哉”相配合,有着领起全篇的作用;第二层,用“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收束诗意;第三层,在总述蜀道奇险和蜀中环境险恶之后,用它来总结这一层诗意,并发挥了总结全诗的结构功能。各段之间的咏叹,又起着互相呼应的作用,构成本诗一唱三叹的特色,收到了感情强烈而又富有情味的艺术效果。

随着艺术想象的飞驰,情感的自由喷发,诗人使用灵活多变的语言,任意挥洒,形成本诗雄奇奔放的风格。全诗基本上是七言句,交错运用大量的长短句,最短的是三字句,最长的是十一字句,大多采用散体的句式,接近口语化,如“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间或也有少量较为整饬的句式,如“飞湍瀑流争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朝避猛虎,夕避长蛇”。诗韵多变,不断地转换韵脚,第一层,自先韵转为寒韵,第二层,又转为删韵,第三层两个过渡句,改用仄声陌韵,以下又转为灰韵、麻韵。全诗灵活多变的语言形式能很好地为表达诗歌主题、奇特想象和奔放情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