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岩上宿·南朝宋·谢灵运》原文与赏析

南朝宋·谢灵运

朝搴苑中兰, 畏彼霜下歇。

暝还云际宿, 弄此石上月。

鸟鸣识夜栖, 木落知风发。

异音同至听, 殊响俱清越。

妙物莫为赏, 芳醑谁与伐?

美人竟不来, 阳阿徒晞发。

明代焦竑《谢康乐集题辞》评灵运之诗云:“弃淳白之用,而竟丹雘之奇;离质木之音,而任宫商之巧。”这前两句是说其诗注重辞采艳丽,后两句则是说他讲究声韵之美。这首《石门岩上宿》恰恰表现出谢灵运诗的这种独特风采。

此诗题为夜“宿”,却由朝游采摘苑中之兰写起,借以陪出夜宿。如此写法,一则是为点题,另则是为下文张本。诗人采兰固然是因为“畏彼霜下歇”,但自古以来便有赠香草结恩情的风俗习惯,故而若与以下对夜色之美的描写及诗末无美人共赏佳景的失望情绪联系起来看,这开头两句当然不是游离于此诗意旨之外的泛泛闲笔。或许诗人采兰之初,还只是出于惜其凋残的爱美之心,但是等到身临清幽迷人的夜景之际,秉兰独处于石门山巅,便不免生出“美人竟不来”的不尽感慨了。所以诗人落笔便以“朝搴苑中兰”写起,正足以振起全篇。另一方面,有“朝”即有“瞑”,由“朝搴苑中兰”写到“暝还云际宿”当然是顺理成章的事,如此自然点出诗题,也不难见出诗人匠心之独运。

诗人夜宿于云抱雾合的石门岩上,才得以领略独具韵味的山间月夜美景:皓月当空,夜幕澄碧,如银似水的月光轻轻倾洒在山石上,清辉蔼蔼,令人沉醉。但山间云雾弥漫,稍微远一点的景物便看不真切了。所以诗人抓住此情此景的特点,着意写异音殊响的美感。用清人张玉谷在《古诗赏析》中的话来说,“鸟鸣识夜栖,木落知风发。异音同至听,殊响俱清越”四句“即所闻写景,不能目治,而以耳洽,是夜宿神理”。一阵清幽的鸟鸣从黑魆魆的山林中传来,便不难想见鸟儿栖止于树巅危巢,暂受惊扰,躁动不安的情景;而树叶飒飒飘坠的声响,又马上会让人感知山风已初起于枝叶之间,即将侵淫溪谷,掀起林涛轰响。在这山野之夜,虽不能放眼四望,指点远近,但种种异音至听,阵阵殊响入耳,也已经是人世难得的美妙享受了。此诗以极精炼的诗句写出了夜色、月光、鸟鸣、风声,不仅准确传达出他夜宿石门岩上的细心观察和深切感受,而且写得有声有色,情采并茂。

孤独地置身在声色俱美的山间夜景之中,诗人又不免睹兰生情,顿感佳景无人共赏的遗憾。“妙物莫为赏,芳醑谁与伐”两句,感叹月夜美景、天籁妙音没有深解其中韵味的知音赞赏,而诗人虽有美酒芳醑,也只能自斟独饮,无人可以夸说诱人的醇香。诗人向往着良辰美景、醇酒佳人的悠然情境,而今“美人竟不来”,自然不免令人大失所望。但是透过这表面上的失望情绪。我们似乎还可以感受到诗人孤独高傲、睥睨一世的超然心境。《九歌·少司命》有句云:“与汝沐兮咸池,晞汝发兮阳之阿。望美人兮未来,临风恍兮浩歌。”人化用这个典故,却说“美人竟不来,阳阿徒啼发。”他不说自己盼望与美人同沐晞发,倒说美人晞发于阳阿,本欲前来相会,却难登此山,不过是徒然晞发而已。如此写来,仿佛石门山上的美好夜色除了诗人自己便再也无人可以登临观赏了。石门山上有诗人的别墅,其地山高涧深,形势险要。谢灵运《游名山志》云:“石门涧六处,石门溯水上入两山口,两边石壁,右边石岩,下临涧水。”诗人夜宿其处,产生这种独得月色山光、异音殊响之妙的傲然情绪,自然不足为怪。综观全诗,他绘声绘色地描写山野夜景,也正是为了抒发此情此感。有人因此责怪他格调太低,不免大煞风景。这种感受不仅比较真切,而且与诗中的景物描写不可分割地紧紧联系在一起,取得了结构上浑然贯通、艺术上融为一体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