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诗词《郭嘉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三国诗词《郭嘉之死》原文|译文|赏析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释词】

①经史:经包括儒家的经典和小学方面的书;史包括各种历史书和某些地理书。这里借指有文韬。

②甲兵:铠甲和兵器。这里借指有武略。

③范蠡:《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附《范蠡传》:“范蠡事越王勾践,既苦身戮力,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竟灭吴……”这里借指郭嘉在平定北方的大小战争中为曹操多出良谋,每每取胜。

④陈平:《史记·陈丞相世家》:陈平起于贫困,佐汉王刘邦称帝,官至丞相。以足智多谋著称。后作为咏谋臣的典故。李白《南奔书怀》:“宁戚未匡齐,陈平终佐汉。”

⑤中原栋梁:郭嘉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因此说他是“中原梁栋”。死时三十八岁,中年夭折。曹操赤壁败北,无限感慨地说:“郭奉孝在,必不使孤至此。”这两句诗的大意便是指这些。

【赏析】

曹操扫荡袁熙、袁尚的残余势力,远征乌桓。郭嘉病在途中,留易州养病。待曹操胜利回军后,郭嘉已死,时年三十八岁。曹操十分痛惜。郭嘉临死,还留下除二袁之计,结果确实不出郭嘉所料。“操引从官复祭于郭嘉灵前”,这时小说中出现赞郭嘉的五言诗,高度评价了他超人的智谋。在曹操的智囊团中,郭嘉既年轻有为,又智谋超群。可惜英年早逝,所以诗一开头便说:“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结尾又惊呼:“可惜身先丧,中原梁栋倾。”

对于这样一位谋臣,诗中用四句做了高度的概括:“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运谋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郭嘉跟随曹操十一年,君臣相得,亲密无间。从他帮助曹操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上,可以看出他超群出众的谋略。刘备为吕布所逼,走投无路,投奔曹操时,荀彧等人劝曹操杀掉刘备。郭嘉认为不可,他说:“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穷而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谁与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操大喜曰:“君言正合吾心。”从当时宏观形势看,曹操的势力尚小,其东边有吕布为患,南边袁术、刘表、张绣相胁,西边有韩遂、马超为忧,北边有袁绍盘踞。此时,正是扩充实力、招揽人才之关键,所以杀刘备,正是“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

在袁绍和曹操的对比分析中,郭嘉能透过袁绍占有四州之地,拥数十万大军优势的表象,指出袁绍有“十败”的潜在危机,曹操有“十胜”的有利因素。他分析的这十个方面,既包括了豪强集团实施的政治、法令、治军和用人之道,又包括了个人的文韬武略、胸怀气度、性格特征,显示了郭嘉分析问题的系统思想和超前意识。同时对曹操充满信心地开拓事业,起到了激励的作用。

官渡之战后,袁绍病死,曹操乘胜进攻袁谭、袁尚,势如破竹,很快就兵临邺城之下。袁尚、袁谭、袁熙、高干四路人马,合力拼命死守,曹操连日攻打不下。这时,曹操诸将都想加强攻势,彻底铲除袁军,而郭嘉则主张缓兵以待其变。他说:“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曹操从其言,留下贾诩守黎阳,曹洪守官渡,便引军征讨刘表去了。果然曹操一撤军,袁谭与袁尚为争夺继承权,大动干戈,互相残杀。给曹操以可乘之机,坐收渔翁之利。

郭嘉为曹操平定北方,出谋赞画,立功卓著。其英年早逝,曹操十分哀痛。小说写曹操三哭郭嘉,把曹操痛惜的内心世界表达得淋漓尽致。第一次哭郭嘉,曹操说:“奉孝死,乃天丧吾也!”“诸君年齿,皆孤等辈,惟奉孝最少,吾欲托以后事。不其中年夭折,使吾心肠崩裂矣!”原来托孤之重,寄托在郭嘉身上了。封建帝王所倚重的托孤之臣都是心腹之人、肱股之臣。第二次哭郭嘉,是公孙康诱杀袁熙、袁尚后,将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感叹:“不出奉孝之料!”遂拿出郭嘉临死所封之书给诸人看。上面写道:“今闻袁熙、袁尚往投辽东,明公切不可加兵。公孙康久畏袁氏吞并,二袁往投必疑。若以兵击之,必并力迎敌,急不可下;若缓之,公孙康、袁氏必自相图,其势然也。”事后果不出郭嘉所料,“众皆踊跃称善。操引众官复设祭于郭嘉灵前。”第三次哭郭嘉,是赤壁败北,使曹操在悲痛中思念起曾为他在重大决策上出谋划策的郭嘉,他哭道:“哀哉,奉孝! 痛哉,奉孝! 惜哉,奉孝!”这一哭,一箭双雕,既表达了曹操怀念故臣之情,显示了领袖的襟怀,又暗责了其他谋臣的无能,“众谋士皆默然自惭”。

郭嘉的事略在小说中的描述,皆本于《三国志》和裴注,真实可考。郭嘉超人的智谋,嘉靖本《三国演义》还有一首七绝赞之:“虽然天数三分定,妙算神机亦可图。若是当时存奉孝,难容西蜀与东吴。”评价之高,几乎盖过诸葛亮和周瑜。毛宗岗修改《三国演义》时,将其删掉了。因为郭嘉在整部小说中不过是一颗闪光的流星,毕竟笔墨太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