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商隐·锦瑟》鉴赏

《隋唐五代宋清诗词·隋唐诗歌·李商隐·锦瑟》鉴赏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一般认为,此诗以句首二字命题,名为有题实则无题。因此,人们往往将这类诗,也归入李商隐的“无题诗”之列。《锦瑟》是这类诗中最受人喜诵之名篇,但也是历来解说最为纷杂的一篇“难诗”。

李商隐在世只四十六年,此诗是他四十多岁时的作品。由于此篇诗旨遥深,往往引来说诗者歧见纷纭。有的认为,这是用比兴法,寓托自己遭际和抱负的政治抒情诗;有的又说,是借“瑟”感怀亡妻王氏的悼亡诗;也有的说,“锦瑟”,乃一婢女之名,此诗为她而作,故是一首爱情诗(见刘攽《中山诗话》);更有的认为,诗中两联象征着瑟弹奏时发出的适、怨、清、和四种声调,因此,它是一首描绘音乐的咏物诗(见许彦周《诗话》等)。而朱编“选本”则附和张采田《玉谿生年谱会笺》之说,解为“李商隐晚年追叙生平,自伤身世之辞”。等等之异说,不一而足。究竟怎样正确认识此诗之内蕴及其主旨?还待细读作品之后,再作讨论。

首 联: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这一联是说,见到瑟有五十弦,不禁联想到自己年近半百,回顾平生,华年往事,历历在目。锦瑟,瑟身花纹如锦,故称“锦瑟”。无端,心之一惊的意思,且有埋怨之意。为何? 因为“一弦一柱”,犹如一音一节,弦多而音繁,音繁则绪乱,使往事的追溯,无限伤感。思华年,即追思青年时代。

这里的“思华年”,正是全诗的诗眼所在。诗中种种物象、事象和意象,以至“境象”,统统由此派生而出。

颔 联: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上句的庄生,即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之一庄周。晓梦,指梦醒之后。迷蝴蝶,为梦见自己变了蝴蝶而感到迷惑。诗歌用了“庄周梦蝶”的寓言故事。其意是说,浮生如梦,变化难测。此典出在《庄子·齐物论》中,大意是说,庄周梦见自身化为蝴蝶,栩栩而飞,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后来梦醒了,自己还是庄周。我真不晓得,庄周自己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周。它原是阐明道家物化的道理的,后用以比喻扑朔迷离境况,或对往事的追忆和梦境。

下句化用了“杜宇化鹃”的典故,表示自己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无法明言,只有借杜鹃之口代为诉说。诗中的望帝,名叫杜宇,原是周末蜀地的一位君主,后来不幸国亡身死,死后化成一只杜鹃鸟,暮春啼血,哀怨悽怆,动人心弦。望帝托春心于杜鹃,意谓作者以望帝自比,自己一生坎壇,也只好借诗歌予以渲泄。

颈 联: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两句诗含蕴比较复杂。“沧海”句,是摄取多种典实因素加以提炼、凝结而成的。诗人将“鲛人泣泪”、“沧海遗珠”和“蚌珠与月盛虚”等典故糅合于一炉,铸成了这一凝练的诗句。这里不仅暗喻自己不为世用的感叹,而且欲借上述物象、事象表现一种凄清感怆的情韵。

“蓝田”句,大概也是化用前人“蓝田日暖”的话而来的。中唐诗人戴叔伦曾经说过:“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所引)据传,宝玉埋于地下,上方会出现烟云,阳光下远望如在,近看却无。“戴说”是以此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人生美好思想景色的,也是一种诗的幽境。而李商隐却借来用于人生的追求。认为:人生的各种美好愿望,有如“良玉生烟”,也是渺茫难即的。其实,他们用的都是比喻和象征手法,后者则偏重在表现自己抱负成虚的无穷遗憾。

中间这两联诗,写出了回顾往事时的凄楚、迷离和向往等复杂的心态。其中自然含着人生的种种遭际与感慨:可能有华年消逝的感怆;可能有抱负破灭的悲痛;也可能有国运沦替的忧愤;还可能有爱情悲剧和家庭不幸等等人生道途中种种遗恨。别忘了,诗人是在做诗,不是在写调查报告,当然会给人以驰骋想象的空间,留下启迪联想的契机。因此,读者或注者任可不必搞什么“对号入座”,要求一一坐实。

尾 联: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里的可待,是“可是岂待”的缩语,即何须等待。惘然,不得意的样子。这是说,上面那些事情,那些遭遇,那些令人“惘然”的人生遗憾,在当时就已经深深感觉到了,何须等到今天再来“追忆”呢! “此情”,即总据前情的语辞。“惘然”,是自己一生遭际的总结,也是全诗所抒之情的“主旋律”。诗语简约,诗情曲折,正是李诗中此类篇章的一个特点。



* * * *



诗歌首联的“思华年”和尾联的“已惘然”,已经把此诗之题旨明白无悮地点了出来,尽管诗之意境确有一些朦胧,如果不去钻牛角,不搞繁琐的索隐,决非不可捉摸、不可理解的。

我认为,此诗之主题就是:“思华年”——“已惘然”,即:追溯平生华年往事,寄托身世遭遇的哀伤。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只要我们将《锦瑟》这首诗的思路脉络理了出来,就可以更清楚地把握了。

这个“心路脉络”如下图——

·古瑟(美饰如锦)——繁弦(五十弦柱)——哀音(诗眼所在)·





据此思路来理解本诗的底蕴,可能争议就会少一些。因为它已明白地告知人们:诗人是借助比兴、象征等手法来回味人生、总结人生的。在这个“回味”和“总结”中,当然离不开追忆往事,于是,就有所感怆、有所悲愤、有所遗憾,以至有所向往,这都是十分自然之事。

有人认为《锦瑟》具有意境的朦胧美。

的确,在李诗中,特别是“无题诗”若干被摄入的物象、事象,以至意象,往往蒙上一层迷离窈缈的色彩,使人感到如轻纱、如雾花、如梦境。这样,就使诗歌的“境象”婉而不露,或半遮半掩,给人以一种似与不似的飘忽迷茫的朦胧感。这就是诗的意境之朦胧美。细读《锦瑟》这首诗后,确也传达了这种信息。它的朦胧感是怎样造成的呢?据有人研究,是由于诗歌中的“诗意蕴藉,境象迷茫,脉络婉曲,语言隐秀”等等因素综合而成的。

大家知道,诗的意境是诗人主观感受同客观画面交互作用的产物。诗的意境所反映的现实生活,比之诗人所表现的思想,往往更要丰富(即“形象大于思维”)。列宁在《哲学笔记》(第134页)中,也说过现象比规律更丰富等类似的话。李商隐的诗就给人们留下了联想和形象再创造的广阔天地。这不仅如上所说的诗意有多义性,而且诗境也显得有那么一点不确定性。所以,人们读了之后有一种朦胧感。在这里,我们不妨具体剖析一下《锦瑟》一诗的朦胧美的形成状况。它的朦胧感,主要来自中间两联所用物象、事象和意象的不确定性(其实也是丰富性)。如庄生梦蝶、望帝化鹃、鲛人泣泪、沧海遗珠和紫玉生烟等等,其本身就带有神秘感的“神天仙语”、“世外言谈”,本来就是缥缈无定的。且又以此类比人生,使意象具有高度的典型化,可以见此而意彼,触类而旁通,给人们的联想空间异常宽泛。因此,就出现了诗歌意境的不确定性,并由此造成整个诗境的朦胧之象。



* * * *



我们连读了李商隐的几首“无题诗”,在这里,顺便讲一点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



一、关于“无题诗”的来由及渊源



在我国无题诗歌的历史甚久,几乎与诗同来,而正式以“无题”为诗歌命名却是晚起的,大约在中唐时,始见于卢纶和李德裕等人的诗歌中。但是,追渊溯源,早在《诗经》和汉代古诗中,几乎均为“无题诗”,现在见到的诗题,那是后人选取诗中几个字立为诗题的,一般都与诗义无涉。但在魏晋六朝时,作诗者常常自觉地立题赋诗,无题却非常规。不过,也有若干诗人故意不标明诗题,但却有一个笼而统之的大题目。如阮籍的《咏怀》组诗八十首、左思的《咏史》组诗八首,北朝庾信《拟咏怀》二十七首,以及唐代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首和李白《古风》五十九首等,以至后来的若干《偶题》、《有感》和《杂诗》等等标目,其实都是类似的“无题诗”,不过没有正式标上“无题”二字而已。

诗史上产生“无题诗”的现象,是有它的根由的,主要是:①《诗经》时代的那些没有标目的无题诗,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包括文人与民歌作者)不习惯于“立题作诗”,只喜随感吟哦出诗;②魏晋以后若干“无题诗”(包括虽有标目,等于无题),主要是为了避讳时忌,故意不标明诗题;③还有一些题意不明的表面上“有题诗”,实际仍是无题的诗歌,诸如李白《古风》大组诗、陈子昂、张九龄的《感遇》,以及明清时出现的龚自珍、黄遵宪等人的《杂诗》(如龚之《已亥杂诗》三百十五首七绝),等等,主要原因是由于内容庞杂,“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王国维语),只得笼而统之标上个空泛的题目。

李商隐的“无题诗”,由于数量多、影响大,而且有特色,并正式标上“无题”二字为诗题,成为我国诗史上一个独特的形象——“无题诗”传统。



二、对待“无题诗”的基本态度



这类诗歌由于没标明题目,或者有诗题而诗义仍不明。因此,对诗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往往引发歧见,以至争讼不休。对所读之诗有无兴寄或寓意何在,则常成为争论的焦点。古人往往为此化大功夫去考证、去索隐和臆测。其实,对待这类诗,应当有一个基本态度,即:分别对待,不一概而论。任何事情,“一刀切”总难于符合实际,许多事情本来就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因此,不能强求划一。

以李商隐的若干“无题诗”为例:有实写爱情相思的,别无兴寄,如《无题》的“相见时难”等;有另藏寓意的,如《无题》的“昨夜星辰”等;还有兴寄深微,难以指实的,如《锦瑟》等。当然,它们之间也有共同点:大都以描写爱情相思为主旨,着重表现的是主人公受尽压抑的情怀。这是作者悲剧命运以及晚唐社会的悲剧心理在诗歌艺术上的折射与反映。因此,认识与评论这类诗歌,一方面不能搞索隐探微,非坐实每篇诗歌,甚至每个诗句的寓意不可;另一方面,又要注意透过诗篇所反映、所提示的深沉的痛苦、执着的向往、缠绵的情思和绝望的哀叹,来了解晚唐时期知识分子发出的受压抑、受凌侮的时代呼声和历史沉吟。



三、李商隐“无题诗”的特色



他的“无题诗”同一般的“无题诗”,有某种联系,但更多的是李诗自己的特色。主要是:

第一、爱情相思为其主要题材。
在他的二十多首无题诗中,描写爱情相思的占大多数,还有若干虽非性爱之诗,但也属于抒其他感情的言情诗。

第二、着重描写主人公的心路演变。
在他的爱情诗中,对于人物外观、恋爱情事等外在因素很少描摹,而把笔墨着重放在心理状况的描写和刻划上。比如在“昨夜星辰”一诗中,对于恋人的体态、音貌、服饰等,不着一字,记事也极为简约,通篇自诗首由隔阻兴起情怀以后,即展开了主人公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由当前的思念勾起了昨日的追忆,又由爱情的苦闷联想到身世的悲愤,一连串的心理变化和进程,全部由内心活动的线索加以接榫组合,至于记事、描景则渗透其间。这样,就使感情得以充分抒发,直掘至心坎的深处。

第三、特别喜爱和善于刻划内心矛盾。
这个特点在李商隐的心理活动的描状中显得十分突出。他常常把悲与喜、苦与甜,彷徨与执着,失望与向往和古与今、当前与未来各种矛盾引入诗篇,组成鲜明的对立画面,把人们在爱情中发生的矛盾、交错的复杂心理和感情,既形象又深刻地凸现了出来。仍以上诗为例,它那因隔阻相见无望,却又“灵犀相通”、心心相印;二联、三联中的“灯红酒绿”与“听鼓应官”,等等矛盾现象的描写,都显得很具功力,既概括又细腻,既婉转又深沉,把缠绵悱恻的感情作了充分渲染,清丽婉曲的艺术风格也就鲜明地呈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