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渔翁》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这首诗是作者贬官永州时所作。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评论此诗道:“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熟味此诗,有奇趣”(《冷斋夜话》所引)。苏东坡认为诗歌不能满足于表现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常”,而应该进一步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于艺术感染力的“奇趣”。他认为这首《渔翁》就富于“奇趣”。那么,奇趣何在呢?

诗歌一开始,塑造了一位不合流俗的渔翁形象。渔翁即“渔父”,出自《庄子·渔父》与《楚辞·渔父》,指那种隐身避世、垂钓自适的高人隐士。《庄子》中的渔父抨击了孔丘的仁义之道,《楚辞》中的渔父劝告屈原不要过于留恋楚王。此后,渔父成了士大夫心目中无意于功名富贵、洁身自好的理想人物。柳宗元当时因仕途失意,故以渔父自况,追求放浪山水的人生境界,以摆脱心中的苦闷。如果以为渔翁只不过是写一位打鱼的劳动者,就会误解全诗的旨意。刘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诗曰:“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田南树园激流植援》),其不同之处在于后者是为求得精神解脱而“赏心”山水,前者只是为了稻粱之谋。诗人笔下的“渔翁”与一般的渔者也有这种区别。柳宗元在政治上是积极入世的,此时他内心虽然很苦闷,诗中却表达了乐于归隐的情趣,这是一种异乎常情的心态,而这也正是苏轼所谓“奇趣”所在。

首句“渔翁夜傍西岩宿”,渔翁之义已如上述,而“夜宿”则以一个细节烘托了诗人对自然的挚爱。西岩即风景优美的西山,诗人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说:“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他白天游览西岩,流连忘返,干脆夜宿山傍,由此可见诗人对山水是多么热爱!第二句“晓汲清湘燃楚竹”,表层意义是:第二天清晨,诗人点燃南国的竹枝,饮用清澈的湘水。然而,“清湘”与“楚竹”这两个意象都是比兴的手法,具有深层的象征意义。相传在遥远的古代,天子舜出征南方,他的两个妃子跟随,掉进湘水淹死了(《水经注》);又传说舜出巡南方,死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成雨,竹身因此为斑斑之状。“湘水”与“楚竹”都与这个悲剧故事有关。盛唐诗人李白作《远别离》一诗,通过这个传说抒发了自己的忧愤哀怨之情,此后,这两个意象更富于悲剧色彩了。柳宗元贬官于湘水楚竹之地,虽然寄情山水,但是并没有完全忘怀现实,也寄寓着忧愤之情。沈德潜《唐诗别裁》认为“柳州诗长于哀怨,得骚之余意”,应该说是很有眼光的,这一句便是很好的例子。

下面一联以如画之笔描绘了一个“无人”的山水之境。烟雾渐销,红日升起,此时人们还未开始活动,四周一片宁静。渔翁从岸上来到船上,随着船桨的欸乃之声,山水都披上了一层绿装。水乡有雾之晨,必须等雾散之后才能见日,故先说“烟销”,后说日出,可见诗人体物之切。“乃一声山水绿”也是富于奇趣的说法,当他沉浸于山水时,至与“万化冥合”,忘却了自身与万物的存在,一声欸乃将他惊醒,周围不知何时已是一片绿色的世界了。

最后一联,直接表白诗人的闲适之情。“岩上无心云相逐”出自陶渊明《归去来辞》:“云无心而出岫”。自然界的无心之物与人世间的机诈相对而言,呈现出自然适意的意境,这也就是渔翁所追求的境界。关于这最后一句,苏轼、王士祯等人认为可以不要,因为前四句已经完美地表达了这种意境,这一句破坏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刘辰翁、王世贞等认为这一句也是全诗整体的一部分,不可删掉。关于这一联的争论,说明这首诗是非常出色的,欲删者也是爱惜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