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
这是王维边塞诗的代表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春,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率军大胜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将一路见闻感受写入此诗中。
首二句写自己的使命与征程:自己作为朝廷的特使(“属国”,官称,即典属国,此代指自己使者的身份),正轻车简从,途经居延,准备直奔边界去宣慰将上。次二句的“出”、“入”二字,表现作者仍以自己的行程为线索来构思,只不过随着交待自己的行程、逐渐将笔触转向对自然风光的描写罢了。因而这两句有一定的双关含义。字面上是说,只见蓬草飘舞,直飞出汉家边塞;大雁归飞,直划破胡地上空。但“出汉塞”、“入胡天”,上下相互为文,也有交待自己已经离开国境,进入异域的含义。再次二句,完全摆脱了自己的行程,用简炼雄浑的笔触,描绘出一路上所见到的两幅最具特色的大漠奇景。最后两句又回到这次出使事件上来,说自己行至萧关时,正碰到侦察骑兵,他们报告主将已取得大捷,正准备仿效当年汉之大将窦宪在燕然山战胜匈奴后勒铭记功那样,已亲临前线了!纵观全篇,四联之间的关系仍不妨理解为起、承、转、合,即起、承、合都是以奉使出塞为线索;而第三联却转向对边塞风光的纯粹描写。
而这首诗的最动人之处也恰在这一转上。它笔触粗犷,意境雄浑,景象阔大,色调壮美。但要想把这一联体会得更深刻,还应进一步搞清它的具体含义。对这两句诗,评诗家有不同的见解。分歧主要集中在对“孤烟”的理解上。多数人认为“孤烟”是指边塞上传递消息的“烽烟”,烽烟乃用狼粪燃得,“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陆佃《埤雅》),故曰“直”。但也有人认为“孤烟”是指沙漠上空的龙卷风,清人赵殿成注王维此诗曰:“边外多迴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两种解释皆通。但有人认为按第一种解释,“直”字似乎用得免强——难道塞外之风真的吹不斜、吹不散这股狼烟吗?孰不知诗人心目中的意境不见得非和自然现象完全相和,他们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王维画画有雪中芭蕉图,又将桃花与芙蓉画在一幅之内,如果挑剔起来岂不成了笑柄?烟而云直正是诗人刻意追求的艺术画面,对此曹雪芹有独到的体味,他在《红楼梦》中借香菱之口云:“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却是有理有情的。……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确实,有时诗的妙处与趣味正在反常合道与似俗实巧之间。王维这两句诗,正是通过一“直”一“圆”两个很简单的几何图形式的修饰语,将烟与日的形态写得维妙维肖。特别是将竖直的烟与平旷的大漠配合,圆圆的日与长长的河配合,更勾画出塞外风光开阔、混莽,构成的画面又极其简炼的独特风貌。如果把“孤烟”理解成龙卷风,“直”字似乎落实了,但意趣也就索然了。这样看来还是将孤烟理解成烽烟更有韵味。如果再把这两句诗和题材相近的另外两名写景名句相比,就更能看出它是多么具有典型力量了。王维《辋川闲居》诗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之句,虽然仍是写落日与孤烟,但一看便知是一幅安谥的田园图景,和“大漠”两句大异其趣。两联诗仅变化了六个字,就能勾画出田园和边塞两幅绝然不同的景色,读至此,我们不能不惊叹地称赞王维:真是一个写景的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