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维崧《点绛唇·夜宿临洺驿》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陈维崧

晴髻离离,太行山势如蝌蚪。稗花盈亩,一寸霜皮厚。  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

陈维崧是有清词坛的一代巨擘,才力雄富,气概卓犖,词师法苏,辛,豪放乃其本色。清陈廷焯评赞道:“陈其年词,纵横博大,海走山飞,其源亦出苏辛。而力量更大,气魄更胜,骨韵更高,有吞天地走风雷之势,前无古,后无今。”(《词坛丛话》)陈词长短俱佳。前人每作壮语,多用长调,而维崧能“纳雄奇万变于令慢之中”(蒋兆兰《词说》),特别善于在数十字的小令中,高歌豪语,起伏波澜,寄抒其雄浑苍凉之情。这是他的独到之处,别人无能方驾。这篇记游写景的小词,就很鲜明地表现了《迦陵词》的特色。

临洺,关口,在今河北永年县境内。陈维崧仕途长期落拓不遇,四五十岁还只是个诸生。康熙七年(1668年),他在应试不中、旅京失志后,曾自北京落魄南游汴、洛,本篇大约是他南游途中客驿所作。词写北地秋景,状景如画,寓情于景,抒发了怀才不遇、飘泊流落的苍凉心情。前人云:“其年年四十余,尚为诸生,故学业最富。其一种潦倒名场,抑郁不平之气,胥于诗词发之。”(《词坛丛话》)即指此类。一起“晴”字,首先点明时间,亮足全词景观光线,同时,与词题“夜”字紧相拍合,暗示出词人活动踪迹。这是一个大好晴天。词人昨夜投宿临洺驿站,晨起推门而出,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视野分外开阔。佇足远目,但见晴空中遥山叠起,郁郁葱葱,如美人头上的青螺发髻,历历在目。游目极视,太行山脉走势西去,众多的山峰象只只小蝌蚪,蹲伏浮游,姿态横生。起二句写远景,笔法赋比并出。以髻式喻远山,乃横看景观,形象优美,情趣饶然;以蝌蚪喻山势,乃纵看景观,气象万千,笔力雄放。古老的太行山脉,座落在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间,走向东北驰往西南,自古以雄伟著称:“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容(指山)鸟独还。”(于谦《上太行》诗)“太行山似海,波澜壮天地……溪流走山谷,千里赴无极。”(陈毅《过太行山书怀》)如此山脉,词人以“蝌蚪”视之,笔下激荡着一股睥睨天地、叱咤风云的傲岸壮豪之气,显示了狂放不羁的志士襟怀。三四句换写近景:稻田里稗花盈亩,白花花堆积一片,看上去好象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霜。词以“霜皮”喻“稗花”,还是赋比夹用的手法。这里,“霜皮”不仅借喻稗花色白,而且视觉形象上能唤生早寒的萧瑟之意。词人以江南人游北地,夜宿临洺,深觉冬寒早至之异地气候,所以见稗花而疑凝霜。景语中隐现他乡沦落的微妙心态。上阕写景,远近高低,次第分明,赋比交叠,心境渐现。

下阕开头,写景中忽插入二句游踪追忆。笔法陡然一变,由实入虚,从眼前景色沉入遐思。“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七颂堂词绎》)词章平地兀生波澜。眼前似曾熟悉的北地壮阔苍凉的景色,唤起了词人对漫游北地的回忆寻思:“赵魏燕韩,历历堪回首。”“赵魏燕韩”,泛指词人所游历的河北、山西等地,属战国旧地。“回首”什么呢?词人同时作的《南乡子·邢州道上作》词下阕写道:“残酒忆荆高,燕赵悲歌事未休。忆昨车声寒易水,今朝,慷慨还过豫让桥”。赵魏燕韩地区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伏桥飞刺赵襄子的豫让,击筑饮泣燕市的高渐离,尤其是引吭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毅然入秦刺秦王的荆轲,都曾在这一带活动过。词人经过燕赵韩魏,凭吊古迹,十分激动,对这些古代英雄人物遥生景仰之情。词人也是青兕豪杰,联想到自己落魄老书生的坎坷境遇,无语惆帐:“看种种、是余之发,半世琵琶知者少”。“此意尽豪那易遂?学龙吟、屈煞床头铁。”(《贺新郎》)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感慨至为深沉。词人凝望临洺风光,回首昨游,一切清晰在目,心情不禁又激动起来。不过“赵魏”两句,说得很含蓄,浑含不露,欲语又止,但是心潮的起伏不平,还是可以想见的。前人论词有“潜气内转法”,强调:“作词须知‘暗’字诀。风暗转、暗接、暗提、暗顿,必须有大气真力斡运其间。”(《蕙风词话》卷一)此处即是读词须用心的“暗转”处。词人由景入忆,心情暗中陡变,一种流落失意、蹉跎岁月的意绪悄然弥涨心头。所以煞尾三句,自怀古回到现实后,神色惨变,景象与上片开头的晴爽开朗截然大异:“悲风吼,临洺驿口,黄叶中原走。”“走”,疾驰,蓦地,狂风大作,天昏地暗,一片黄叶被狂风夹裹而瞬间逝去,从临洺驿口疾飘向遥远的中原大地。词人视线追随移远,怔怔出神。词以景结尾,蕴藉有味,意含比兴。这里实际是以黄叶自喻,以秋风卷黄叶状写自己飘泊无依、沦落他乡的境遇。中原之远大,悲风之劲吼,与黄叶之弱小,形象对比鲜明,突出了运会陆沉、漂流羁苦的蕴意。然而词写得气象阔大,感情苍凉而不低沉,正所谓“话到英雄末路,忽凉风索索”(《好事近》),喟叹之声撼人心弦。《白雨斋词话》卷三指出:“其年诸短调,波澜壮阔,气象万千,是何神勇。”并以为本篇煞尾处,“平叙中峰峦忽起,力量最雄。板桥(郑燮)、心馀(蒋士铨)辈,极力腾踔,终不能望其项背。”洵非溢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