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鸿《五噫歌》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梁鸿

陟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巍兮,噫!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这是一首充满愤世嫉俗情绪的政治讽刺诗,对东汉末年文学与美学领域中的社会批判思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作者梁鸿是东汉章帝时人,家贫好学,曾经帮人做工,后与妻子孟光隐居于霸陵山中,一边耕织,一边著书,他对当时的世态有深刻的观察与敏锐的见解。这首诗是他有一次经过东汉京都洛阳,即景起兴,感慨而发的,所以称之为“五噫歌”,是因为诗中用了五个“噫”字来感叹,加强语气。

诗的头一句写出诗人登高而眺的景象。北芒,一作“北邙”,山名,在洛阳城北,又称芒山或北山,是东汉王公大臣死后墓葬之处,由芒山居高临下,可以俯眺洛阳城北和全城,诗人久居山野,乍一来到帝都之处,多年经营的繁华的洛京,使诗人见之不禁愕然,所以在第二句“顾瞻帝京兮”之后,又用了惊叹语气的“噫”,以表达自己的惊叹之情。紧接着又写到“宫阙崔巍兮”,极言洛阳宫阙的巍峨壮观,耸入云天。在历史上,汉代的宫馆台榭素以繁丽崔巍著称,它集帝王豪贵奢侈骄淫心理之大成,东汉的一些文人,竞相以夸矜赞叹的笔调来铺陈溢美,出现了著名的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和杜笃的《论都赋》这样一些京都大赋,东汉未年的《古诗十九首》中也描写了这些宫阙宅第之富丽壮观:“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这些文人的描写或出于赞叹,或出于羡慕,而梁鸿却以犀利的笔触,剥下了这些豪华宫阙的朱红外衣,指出它是民脂民膏所凝成的,诗中沉痛地喊道:“民之劬劳兮,噫!”劬劳,也就是劳苦的意思。东汉皇室与贵族豪门是依赖盘剥百姓而富起来的,他们竞相炫耀、斗富逐丽的宫馆宅第,是用了多少百姓的血汗浇筑而成的呵!它不是文明的象征,而是残酷掠夺百姓的见证。比梁鸿稍后的东汉大文人蔡邕更是在其《述行赋》中,对宦官巴结皇帝,大兴土木,不顾百姓死活,“人徒冻饿,不得其命者甚众”的恶劣行径,愤怒地抨击道:“穷巧变于台榭兮,民露处而寝湿,消嘉谷于禽兽兮,下糠秕而无粒”,豪门权贵在台榭宫馆上花样翻新,没完没了,老百姓却露宿于霖雨连绵的工棚中,作者陈古刺今,预言天下大祸不久将至。梁鸿这首诗的最后一句,也以深沉的情感呼唤道:“辽辽未央兮,噫!”辽辽,也就是远远的意思;未央,没有穷尽。这句意为,这样搞下去,老百姓的苦难真是没有穷尽。这一方面是痛恨帝王对老百姓的盘剥,另一方面也寓含着对苍天黎民的忧患之情,可谓深挚感人。

这首诗文字上虽然浅显豁朗,但意境却是很邈远的。诗中选择北芒山作为顾瞻帝京,兴发感慨的起点,是有深刻含意的。北芒山是帝王贵族的陵寝之处。多少帝王贵胄,生前位望通显,富贵尊荣,死后化成黄土一抔,《古诗十九首》就不乏这类人生感叹:“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即芒山)墓,白扬何萧萧,松柏夹于路”,“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所以,尽管一时宫阙巍峨,策肥乘坚,最终还是化为白骨,变成废墟。比梁鸿稍晚一些的曹植,在汉末动乱时,重新登上北芒山,就发出慨叹:“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真是世道沧桑,荣华都尽呵!东汉统治者的穷奢极欲,腐败专横,最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在兵燹中他们引以为豪的宫阙也付之一炬。这一切,在梁鸿的这首中已见出端倪了。也正因为这首诗寓意深刻,尖锐犀利,刺痛了最高统治者的心,所以汉章帝见到这首诗后大为恼恨,派人四处访拿他,梁鸿为此隐居终身。

这首诗在语末用了五个“噫”,用来加强语气。这五个“噫”字,情感寓意非常丰富,既有惊讶,也有感喟,更有愤慨,亦庄亦谐,嘻笑怒骂融为一体,在古典诗歌中可谓别具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