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晁端礼·绿头鸭》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晁端礼·绿头鸭》晁端礼

晁端礼

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烂银盘、来从海底,皓色千里澄辉。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11)。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人强健,清尊素影(12),长愿相随。

注释 ①琉璃:天然的有光宝石,本名璧琉璃,后省称琉璃或流离。②烂银盘:喻月亮。③澄辉:月亮的清光。④素娥:指月中女神嫦娥,诗词中多以咏月。典出南朝宋谢庄《月赋》:“引玄兔于帝台,集素娥于后庭。”淡伫:淡雅宁静。⑤参差(cēn cī):长短、高低不一致。⑥零:落下。《古诗十九首》:“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⑦金风:秋风。古人根据阴阳五行说,认为秋起于西方,而西方在五行中又属金,故名。凛:寒冷。⑧瑶台:美玉砌成的华丽楼台,传说为神仙所居住,亦代指仙境。⑨音尘:音信,信息。⑩漏声:漏壶滴水的声音,古代用来测定时间。(11)争:怎,怎么。(12)尊:同“樽”,古代盛酒礼器,用于祭祀或宴享宾客。后泛指酒器。

山水图 【元】林卷阿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这是一首写中秋月景兼怀人的慢词。词的开篇气度不凡。“晚云收,淡天一片琉璃”,描叙傍晚时分,红霞过后天空极尽绚丽的色彩,以琉璃的宝石光泽形容天空,渲染了词人愉悦的心境,也为皎洁无伦的月亮即将出场作铺垫。“烂银盘、来从海底”,化用唐代诗人卢仝《月蚀诗》中“烂银盘从海底出”句,是说词人眺望海天交接处,看见月亮好像是从海底升上来的一样,既然词人能注意到月亮从海底初升,也暗示了从晚霞时分词人就一直守候着月亮的出现。月亮一出来就清辉四溢,大地都笼罩在月亮皎洁的清光下,词人顿时觉得整个人都融化在月色里,静静地注视着月亮在天空的转移。“莹无尘、素娥淡伫,静可数、丹桂参差”,以嫦娥和丹桂来写月,优雅情分宛然可见。意思是说月亮冰莹无尘,仿佛可以看见淡雅宁静的嫦娥仙子,甚至连嫦娥偎依的高低不一的丹桂树,也好像可以数得清清楚楚,把传说中的神话巧妙地融入此中,极为精湛地表现了月光的明澈。“玉露初零,金风未凛,一年无似此佳时”,与“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鹤桥仙》)意境相似。一年当中良辰美景莫若此时,词人因此久久沉浸在如画的美景中。“露坐久,疏萤时度,乌鹊正南飞”,望月也兼望景,这是词人在月色中久坐所见景色。“疏萤时度”化用唐韦应物《寺居独夜寄崔主簿》诗句“寒雨暗深更,流萤度高阁”,写出了萤火虫偶尔萦绕词人飞舞的美妙境界;“乌鹊正南飞”出自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数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喻客子无所依。词人化用曹操诗句的意境,游子在外的孤清之感依稀可以触摸。此刻,词人的情绪由开篇的喜悦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渐生悲凄之感。结句“瑶台冷,栏干凭暖,欲下迟迟”意蕴丰富。“瑶台冷”承上句“露坐久”,意思是说坐的时间长了以致觉得瑶台都是冷的,因此词人只好起身凭栏而立,“暖”表示词人倚立太久,以致栏杆都变暖了。但是,纵然月上中天,玉露初零,冷意袭人,词人还是“欲下迟迟”,为什么呢?

下阕“念佳人,音尘别后,对此应解相思”承上阕“欲下迟迟”而言。原来,词人流连而不愿离去,是因为对月怀人。我们因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词人情绪由喜而悲。上下阕之间的转折衔接自然妥帖,毫无凑泊之感。“对此应解相思”暗示了接下来词人抛开自己的思绪,而从对方的感触说起。“最关情、漏声正永,暗断肠、花影偷移”,此时此刻,佳人最关切的应该是露声相续滴落,而花影的移动更令佳人柔肠寸断,因为佳人也会感应到词人此刻正在月色浓露之下思念自己。“料得来宵,清光未减,阴晴天气又争知”是说料想明晚月色依然如华,然而是阴是晴又怎能知道呢?明写想象明晚天气,实则表明要珍惜今晚的如华月色。所以“共凝恋、如今别后,还是隔年期”,同对良辰美景,两人都在深切思念着对方,因为今年别后,再见面只能等到明年。词人自己怀念佳人,却处处从佳人的感触写起,正如同李清照所说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深婉细腻地表现了二人的心心相印,身隔两地而情思若一,其情调与意境,直可用谢庄《月赋》中两句诗来概括:“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全词最后以“人强健,清尊素影,长愿相随”结束全词,一扫上阕结拍的悲凉气氛,使全词结束在清新、健朗、阔大的意境中。我们仿佛又听到苏轼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获得了一种精神的愉悦和情操的陶冶。

“咏月不亚于苏轼《水调歌头》之作”(《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这是南宋大家胡仔对晁端礼《绿鸭头》的评论,不失殊荣的肯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首词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完备。在内容上,这首词上阕写月色,完整地描述了月出、月明、月斜、月落的全过程;下阕怀人,词人的情绪整个融浸在月色里,写景与抒情高度和谐。在形式结构上,其佳处在于起得好,过得巧,结得妙,气脉贯通而无枝蔓相扰。(龚远会)

集评 宋·胡仔:“苕溪渔隐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馀词尽废;然其后亦岂无佳词?如晁次膺《鸭头绿》一词,殊清婉。但樽俎间歌喉,以其篇长惮唱,故湮没无闻焉。’”(《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九)

链接《绿头鸭》词牌。又名《多丽》《陇头泉》等。双调,一百三十九字,有平韵、仄韵两体。平韵体,上片十四句六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仄韵体,上片十四句六仄韵;下片十二句五仄韵。

刻漏在宋代的新发展——“莲花漏”“玉壶浮漏”。刻漏又称“漏壶”“滴漏”,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工具,早在《周礼·夏官》中就有明确的记载。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古人发现:随着沉漏水位的下降,漏壶中的水压也因此而降低,水流的流速很难均匀化,最终导致刻漏的分度(刻度)不易精确。在汉代的时候,人们就想了各种办法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宋代天圣八年(1030)由燕肃发明的“莲花漏”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大大提高了刻漏的计时精度。这种新型的刻漏通过技术手段让漏壶的水面始终保持在漫溢的高度,从而使水压稳定而流速不变,因而使得刻漏更为准确。“莲花漏”是当时世界上最精密的漏水计时器具。沈括在“莲花漏”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加以改进,在熙宁七年(1074)制成玉壶浮漏,并撰写了一篇《浮漏议》上呈皇帝(文见《宋史·天文志》),这是现存关于刻漏的最详尽的也是最高水平的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