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王易简·齐天乐》王易简
王易简
客长安赋①
宫烟晓散春如雾。参差护晴窗户。柳色初分,饧香未冷②,正是清明百五③。临流笑语。映十二阑干,翠嚬红妒④。 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⑤。东风为谁媚妩⑥。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前度刘郎⑦,三生杜牧⑧,赢得征衫尘土。心期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⑨。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
注释 ①长安:借指南宋都城临安。②饧(xíng):饴糖,是寒食应节食品。唐沈佺期《岭表逢寒食》诗:“岭外无寒食,春来不见饧。”③清明百五:宋洪迈《容斋随笔》:“今人谓寒食一百五者,以其自冬至之后至清明,历节气六,凡一百七日,而先两日为寒食,故云。”④嚬:通“颦”,皱眉。⑤断桥:桥名,在西湖孤山边。⑥媚妩:娇媚。⑦刘郎:指唐代诗人刘禹锡。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⑧杜牧:唐代诗人。黄庭坚《过广陵值早春》:“春风十里珠帘卷,仿佛三生杜牧之。”刘郎、杜牧皆作者自比。⑨酒筹:饮酒计数或行令的工具。花谱:暗指众多歌伎舞女。
鉴赏 客居中的作品,大多是寂寞忧伤的。而这首词却从春日的烟雾说起,迷蒙仿佛,好似一抹浅碧的烟云。“宫烟晓散”,化用了唐人韩翃的《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诗意;然而词中将时辰由“日暮”提到了清晨,又添上“春如雾”这三个字,于是韩诗中的寂寥宁静转为春日清晨的淡泊明净。“春如雾”,既可理解为“如春雾”的倒装,也可理解为春色淡薄得如同雾气般。烟轻雾淡,参差不齐地飘散在春日暖阳的门窗中。
“柳色初分,饧香未冷”,两个对句完美地展现了临近寒食临安城中的气氛。刚刚分明的青翠柳色,空气中还有尚未冷却的饴糖甜香。以“色”“香”来写春天,以“初分”对应“未冷”,一切都刚刚好,萌动着甜美的气息,此时“正是清明百五”。“百五”指代寒食。时令正是寒食和清明之际,那就意味着是最好的踏青季节。于是游春女子成群结伴地出现了:“临流笑语。 映十二阑干,翠嚬红妒。”以“翠”“红”指代绿叶繁花,以花朵绿叶的嫉妒来反衬那“临流笑语”的佳人是何等娇美。最后,在踏春的游人中,词人也出现了:“短帽轻鞍,倦游曾遍断桥路。”以“短”“轻”写出游玩的轻松,“曾遍断桥路”中透露出恰如“一日看尽长安花”(唐孟郊《登科后》)的尽兴,“倦游”二字表露出一丝疲惫倦怠,暗含了词题“客居”的影响。也许是因为旅居他乡,所以感觉到一些疲倦吧,但是即便疲倦,也还是要游遍断桥路,更说明词人的游兴浓厚。
上阕是一片春意融融,下阕起笔以一句“东风为谁媚妩”,陡转词意。疑问的提出隐然含着物是人非的叹息。“岁华频感慨,双鬓何许”,始让人明了这词的时空转折。原来上阕中所有的美好春光都是曾经的回忆,而下阕双鬓苍苍的老人才是落到眼前的抒怀。同样是客居临安,同样是春风骀荡,然而当年游春的少年,如今已是迟暮的老人;当年美人如花,而今征衫尘土。东风仍在吹拂,然而曾在东风中“媚妩”的那一代人,却已历经岁华坎坷。
在扑面而来的感慨中,词人想到了与他有着相似经历的两个人:刘郎和杜牧。刘郎即刘禹锡,刘禹锡被贬官朗州十年,回长安时人人都道玄都观中桃花如红云,刘禹锡于是写下“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不料由此获罪,再度贬官。十四年后刘禹锡再度返京,重游玄都观,有“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感叹。杜牧少年放荡,游赏无厌,中年时始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追悔叹息。这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人世变幻、体味过美好消亡的人,所以词人以他们二位自比,“前度刘郎,三生杜牧”。“赢得征衫尘土”化用杜牧“赢得青楼薄幸名”而来。相比之下,征衫尘土,更带有沧桑疲倦之感。“心期暗数。总寂寞当年,酒筹花谱”三句落到眼前,心中还在暗暗数着曾约定再重逢的日期,眼前仍是觥筹交杂、歌舞欢颜,然而“总寂寞当年”。“寂寞”二字与上阕的“倦游”相呼应,构成这词的底色,而这底色又是因为“客居”的缘故。
歇拍以景结情,回味悠长:“付与春愁,小楼今夜雨。”故地重游,物是人非;心期暗数,约定成空;独在异乡,飘零孤独。于是一片伤心,都交付给春愁,化作小楼今夜细雨绵绵。这结尾结得巧妙,不再反复重申自己的忧愁,反而用想象将眼前景与心中情糅合在一起,雨声淅沥,情思缭绕。
这是一首客居自伤的词作。然而联系当时的时事背景,词中恐怕也包含着宋元易代的伤悼。王易简是宋末进士,或许当年客居临安正是他春风得意之时。上阕中的追忆便是指那一段时光。起笔用象征皇室的“宫烟”二字,词作中流露出世事沧桑的寂寞感,这些都暗示着这首题为客居的作品,也包含着亡国的悲伤。(黄阿莎)
集评 俞陛云:“上阕赋长安春景,清丽而有倜傥之度。起笔‘官烟’二句颇新,词家鲜咏及者。下阕叙客怀,闲淡写来,不作忧伤过分语。结句欲写春愁,而付诸‘小楼夜雨’,语殊蕴藉。”(《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春庭行乐图 【明】佚名 南京博物院藏
链接 中国古代制糖技术的专著——《糖霜谱》。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制糖历史,北宋时期的学者王灼撰写了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对中国人长期以来的制糖实践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全书一共七篇,不仅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和工艺过程,还包括糖霜的用途和糖业经济等。其中记载的有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二十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