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无名氏·青玉案》无名氏
无名氏
年年社日停针线①。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著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注释 ①社日: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宋张邦基《墨庄漫录》载:“今人家闺房,遇春秋社日,不作组紃,谓之忌作。”
鉴赏 这是一首游子的愁歌。音节流畅,思情惆怅。在寻常的节气与眼前的风物中,叙说着羁旅的忧伤。
这一日是“社日”。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这是春日里迎神的节日,热闹的人群,明媚的春光。对于女子,这一日可以不用做针线活。张籍《吴楚歌》云:“今朝社日停针线,起向朱樱树下行。”想必词人的家乡也有春社的风俗,所以当他漂泊在外时,到了社日这一天,他的心,忽然被乡愁击中了。
他记得每年这一日,家中的女子要“停针线”。首句七字,透露出一缕乡愁。然而这愁绪被眼前的风景打乱了,“怎忍见、双飞燕”。成双成对的燕子从他眼前飞过,他意识到自己的孑然一身,飘零孤独,所以说“怎忍见”。乡愁为燕子所撩乱,他还是忍不住遥想起故园的今日:“今日江城春已半。”社日是在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家乡今日,应该已经春日过半了。此时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辰,是“春风吹碧,春云映绿,晓梦入芳裀”(高观国《少年游》)的风光旖旎。而自己呢? 自己却是“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
唐人的诗里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何况在这节日,词人的处境竟是如此凄凉冷清。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犹在”二字,说明漂泊在外的日子已很长久。唯一值得慰藉的,恐怕也只有回忆中故园社日的情景,以及当日“停针线”的家人欢颜。
曾经在他出门前,家中的妻子也像孟郊《游子吟》中的母亲一样,“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吧?然而离家的日子太长,如今还是“春衫著破”。“谁针线”,这含着泪水的疑问对应着上阕的“停针线”。彼时是欢颜,此时是孤寂;彼时是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此时是“望断乡关知何处”(蒋捷《贺新郎》)。彼时是微不足道的针线活,此时却是无人与补衣的凄凉。“点点行行泪痕满”,这七字让人锥心疼痛,因他是直陈伤痛,直述愁情。苏轼《醉落魄》中云:“泪珠不用罗巾浥,弹在罗衫,图得见时说。”相较之下,倒不如此词沉痛。
大概他有些疲倦了,所以下马解鞍,在芳草岸边休息。此时眼前是萋萋芳草,荒凉落日。张耒《风流子》中曾云“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暮霭中的荒山溪桥让人倍添乡愁。他叫了一壶酒,然而“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范成大《鹧鸪天》)。乡愁浓烈,惆怅难言,竟进出“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的伤心之语。
三个“无人”,三重无奈。每一句都是一层凄凉,都指向孤独寂寞的如今。有花,可惜花无人戴,只能独赏;有酒,可惜酒无人劝,只能独饮;然而最沉痛的是,“醉也无人管”。这与春衫著破却无人缝补是一样的凄凉。往昔的社日,在迎神之后是要不醉不归的,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然而此刻,“无人管”三字,正与“家家扶得醉人归”形成强烈对比,这惊醒中道出游子最深的乡愁。
临溪幽赏图【明】文徵明 故宫博物院藏
晁补之《忆少年》起句云“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与此三句“同一警绝”(清先著、程洪辑《词洁》)。贺裳《皱水轩词筌》评论这几句道:“无名氏《青玉案》曰:‘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语淡而情浓,事浅而言深,真得词家三昧,非鄙俚朴陋者可冒。”无限伤心,羁旅乡思,都在这寻常浅白的言语中,娓娓道来。(黄阿莎)
集评 唐圭璋:“此首写游子飘零,语浅情深。起两句,从时序、景物叙述。‘怎忍见’句,含凄无限。‘今日’数句,点明所处之境地,‘已’字、‘犹’字呼应,倍见沉痛。换头,写在外实况。春衫著破,无人缝绽,可见飘零之久与独处之哀。‘落日’数句,更以景色烘染情事。三层递下,写足游子内心之苦闷。语极疏朗,情殊可悯。”(《唐宋词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