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无名氏·水调歌头》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无名氏·水调歌头》无名氏

无名氏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注释 ①银艾:指银印绿绶。汉代官制,二千石以上官员都要掌银印,服绿绶。②丘壑:隐者居住的地方。蹉跎:失时,光阴虚度,此处谓隐居无法实现。③三江:指与太湖相连的吴凇江、娄江、东江。④挽天河:卷起天河之水。语出唐杜甫《洗兵马》:“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这里暗指休战。⑤霄汉:原指天空,此处代指朝廷。

溪山隐逸图 【清】 胡健 上海博物馆藏

鉴赏 宋龚明之《中吴纪闻》载:“建炎庚戌,两浙被兵祸,有题《水调歌头》于吴江者。不知其姓氏,意极悲壮,今录之于后(略)。”建炎元年(1127),金废宋钦宗、太上皇帝(徽宗)为庶人,北宋正式灭亡。是年赵构即位,为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这首词出现在吴江长桥上。词作慷慨沉郁,显然与时事有关。

词作起笔就眼前景抒怀:“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回首平生,或许他也有过“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的泛舟稳游,“几”表示屡次,说明词人有可能是江浙人士。然而“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往昔的尽兴游赏为今日的“愁”所取代。词人就眼前景抒情,将心中愁与太湖水、水上云融为一体,“愁与水云多”,以天地之间的水云辽阔,泛言忧愁之多。但是为何而愁,并未点出,只以“何事”轻点一笔。“拟把”三句,暗吐心事。“匣中长剑”,说明曾有凌云抱负;“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是指渔樵终老、“江海寄馀生”的隐居生涯。“拟把”长剑换扁舟,说明有放弃壮志、归隐江湖的打算。接下来以“银艾非吾事”,否定要走官场的道路,以“丘壑已蹉跎”,表示隐居也是虚度光阴。在这两方面的否定下,词人欲退不能、欲进不愿的矛盾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下阕放开一笔,浩歌长叹:“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在美酒佳肴的逃避中,逐渐点出词作的核心:“起悲歌。”悲歌为何?是“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无比沉痛,并入反问。以“兵戈”打碎“太平”梦境,现实自此直接介入。建炎三年,金军大举南下,攻扬州,破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炎四年,金兵破明州、定海后开始撤退,一路上烧杀掳掠不止,到临安府,“遂纵火,三日夜烟焰不绝”,又“纵兵大掠”。到平江府,“掳掠金帛子女既尽,乃纵火燔城,烟焰见百馀里,火五日乃灭”(《系年要录》卷三一)。向来以富庶著称的江南地区在这场浩劫中备受煎熬,这便是词中“今日识干戈”的所指,也是上阕中“愁”的所在。

现实如此惨烈,词人悲从中来,慷慨陈词:“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这三句气势磅礴,笔力千钧。张元幹《石州慢·己酉秋吴兴舟中作》云:“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与此词气势相近,不过此词就地取材,反其意而用之。希望倾泻太湖流域的“三江雪浪”,冲洗千里的胡尘,这样便可以不用“挽天河”之水。这是强烈的参与政治、收复失地、赶尽金兵的志意,也是鲜明的主战呼声。至此,上阕中否定“银艾”“丘壑”的用意始明。

然而宋高宗自即位以来,一直奉行求和与投降的方针。建炎元年金兵伐宋之初,他便拒绝留在中原,执意南逃,并将主战派李纲罢官,将岳飞削除军职。逃亡途中,一直希图与金人议和,多次递送国书,书称“愿去尊号,用正朔比于藩臣”(《系年要录》卷二三),明白表示愿向金朝彻底投降。在这样懦弱卑怯的统治政权下,词人一腔抱负如何能得以实现?所以歇拍云:“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便是写出词人在这样无奈的现实中,只能长叹悲歌、泪落太湖的悲怆心情。

据曾敏行《独醒杂志》云,这词传入宫中后,高宗查访甚急,秦桧甚至请高宗降黄榜招请,但都没有找到作者。一首小词居然引起统治者的追查,无疑是点到了统治者的“死穴”。这一首词,是代表当时志士心声的作品。(黄阿莎)

链接 以服色和佩鱼区别官品高低的“章服”。宋制,四品以上官服紫,六品以上官服绯,九品以上官服绿。服紫者佩金鱼,服绯者佩银鱼,是为章服。凡未及六品而朝廷特许服绯佩银鱼、未及四品而特许服紫佩金鱼,叫做“赐章服”。文臣服绿满20年,如历任无过犯,可服绯佩银鱼,是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