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苏轼·水调歌头》苏 轼
苏 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①:琴诗何者最善? 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②。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③。余久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④,使就声律⑤,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⑥,灯火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⑦,弹指泪和声⑧。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⑨,千里不留行⑩。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11)。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跻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间风雨(12),置我肠中冰炭(13),起坐不能平(14)。推手从归去(15),无泪与君倾。
注释 ①“欧阳”句:欧阳文忠公,即欧阳修,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的老师,谥文忠。苏轼作此词时恩师已仙逝,故尊称谥号。②退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作有《听颖师弹琴》诗(详本词鉴赏部分),苏轼据以隐括成本词。③章质夫:苏轼好友,名楶,见366页注①。④隐括:原为矫正竹木弯曲的工具,引申为依诗文原有的内容和情节剪裁,改写成另一个作品。⑤使就声律:使它(指韩愈的诗)切合音乐。韩愈诗本不能入乐歌唱,苏轼隐括成词的目的也就是使它能够入乐歌唱,以便在酒宴上佐欢。⑥昵昵:亲密、亲近。⑦恩怨:指恩爱,怨是出于相爱的责怨。尔汝:彼此亲昵,不拘形迹。古有“尔汝之交”,指关系密切的朋友。⑧弹指:“一弹指”的省略,佛教语,指时间很短。泪和声:这里指恩爱的双方假意哭闹,实际上更显缠绵。⑨“一鼓”句:比喻乘士气旺盛时,一下子把事情做成。《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填,鼓音,《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⑩“千里”句:《庄子·说剑》:“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这里比喻琴声的激昂迅捷。(11)青冥:天空。(12)指间风雨:指手指弹奏的乐曲。(13)肠中冰炭:指听琴者内心激烈的感情变化。(14)“起坐”句:听琴者激动得起坐不定。(15)推手:打手势。
琵琶行图 傅抱石
鉴赏 这首词作于元丰四年(1081)三月,苏轼当时在黄州贬所。苏轼自己的小序里已经把作词的原因说得很清楚了,而且明确指出这是一首“隐括”词。隐括词在宋代很流行,开创者是苏轼;但是后人对它们大多持批评的态度,因为它在意义上并无多大创新,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水平上也不见得比原来的作品高。绝大部分隐括词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够和乐歌唱。苏轼的这首词是应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之求而作,目的显然也是为了能够歌唱。当然以苏轼博大的才气,即使是一时应求之作,也写得与众不同。这首词改动原诗词句的地方很多,也很到位。
隐括词的欣赏要结合原来的作品,韩愈的《听颖师弹琴》原诗如下:“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 无以冰炭置我肠。”
可以看到,苏轼基本上是按照韩诗的描述顺序来写的,只是在词句上做了较多的改动,而所描绘的内容和主要的手法没有改动。“昵昵”“恩怨”四句对应韩诗“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两句,主要是写琴音开始时的低回婉转、缠绵惆怅,苏轼加以衬句使语气变长,起到了加强缠绵的效果。“忽变”三句对应韩诗“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以“勇士”“敌场”等意象表现琴音的激烈慷慨,而苏词则加以“千里不留行”一句,更添一份迅捷之态。“回首”二句对应韩诗的“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形容琴音的开阔苍茫,相比之下苏词用语更加简洁。“众禽里”三句对应韩诗“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二句,韩诗以凤凰声压过百鸟声来凸显凤凰的清丽,而苏轼反用其意,以凤凰独不鸣来凸显其清高,很有新意。“跻攀”两句对应韩诗“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写乐声逐步上升直到最高音阶,再陡然降到最低音阶的情形。韩诗的接下来两句,苏轼没有采用,直接用“烦子”“推手”五句对应韩诗的最后六句。虽然对应,但打乱了诗的顺序,再加以重组,别有趣味。
由于韩愈原诗在描写琴音上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所以苏词在这方面的成就,完全是借来的,但苏词也有很多创新处,并非完全因袭。在由诗体转成词体时,苏轼能够结合词的特点,把原来的诗句运用自如,写得婉转错落,曲折尽意,可算是隐括之作中不可多得的佳品。(姚苏杰)
集评 宋·刘克庄:“隐括他人之作,当如汉王晨入信、耳军,夺其旗鼓,盖其作略气魄,固已陵暴之矣,坡公此词是也。”(《后村题跋》卷四)
明·沈际飞:“永叔有眼,子瞻有手,退之有知音……其缓调高弹,急节促挝,可以目听。”(《草堂诗馀别集》卷三)
链接 隐括体。根据前人诗文内容或名句意境改写而成的一种特殊词体,谓之隐括体(词)。“隐括”本指矫揉弯曲竹木等使平直或成形的模具,引申为剪裁组织文章的素材。如刘勰《文心雕龙·熔裁》所云“奚要所司,职在熔裁,隐括情理,矫揉文采也”,即指对文章素材的剪裁组织。后来,词的创作中也借用了这个概念和手法,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体式。从现存词作来看,隐括词最先出自苏轼。如此词即以韩愈《听颖师弹琴》一诗改写而成。宋代的隐括词还有苏轼的《哨遍》隐括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黄庭坚《瑞鹤仙》隐括欧阳修《醉翁亭记》,均为就全篇诗文隐括而成;此外,还有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隐括刘禹锡《石头城》《乌衣巷》诗句,辛弃疾《水龙吟》隐括李延年歌等,皆就前人著名诗句隐括而成。尤其是贺铸、周邦彦特别擅长隐括融化前人诗句入词,如《宋史·贺铸传》说他“尤长于度曲,掇拾人所弃遗,少加隐括,皆为新奇”。(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