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张元幹·水调歌头》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两宋词·张元幹·水调歌头》张元幹

张元幹

追 和

举手钓鳌客,削迹种瓜侯。重来吴会三伏,行见五湖秋。耳畔风波摇荡,身外功名飘忽,何路射旄头。孤负男儿志,怅望故园愁。

梦中原,挥老泪,遍南州。元龙湖海豪气,百尺卧高楼。短发霜黏两鬓,清夜盆倾一雨,喜听瓦鸣沟。犹有壮心在,付与百川流。

注释①钓鳌客:指李白。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六:“李白开元中谒宰相,封一板,上题曰:‘海上钓鳌客李白。’”②种瓜侯:指萧何。《史记·萧相国世家》:“召平者,故秦东陵侯。秦破,为布衣,贫,种瓜于长安城东。瓜美,故世俗谓之‘东陵瓜’。”③吴会:即原吴县。赵翼《陔馀丛考》卷二一:“西汉时,会稽郡治本在吴县,时俗以郡县连称,故云吴会。”④五湖:晋张勃《吴录》:“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馀里,故以五湖为名。”虞翻《川志》又云:“太湖有五道口,则谓之五湖。”⑤旄头:星名,一作髦头,即昴宿。《史记·天官书》:“昴曰髦头。”正义:“昴七星为髦头……六星明与大星等,大水且至,其兵大起;摇动若跳跃者,胡兵大起。”此借指胡兵。⑥南州:泛指南方。⑦元龙:东汉陈登,字元龙。⑧瓦鸣沟:即瓦沟鸣。

鉴赏 本词作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秋,乃追和“同徐师川泛太湖舟中作”一词。此时,张元幹已过花甲之龄,削秩除名,离开临安后,他漫游至吴兴、太湖一带,作此篇以抒愤。

开篇即是典故。“钓鳌客”是李白的代称,作者以之自比,显示自己的抱负。“钓鳌”的出处,见于《列子·汤问》:“渤海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其中有五山焉……而五山之根无所连著,常随潮波上下往还,不得暂峙焉。仙圣毒之,诉之于帝。帝恐流于西极,失群仙圣之居,乃命禺母使巨鳌十五举首而戴之,迭为三番,六万岁一交焉,五山始峙而不动。而龙伯之国有大人,举足不盈数步而暨五山之所,一钓而连六鳌。合负而趣归其国,灼其骨以数焉。于是岱舆、员峤二山流于北极,沉于大海,仙圣之播迁者巨亿计。”因此后遂以“钓鳖”比喻豪迈之举。张元幹早年就有凌云之志,他多次上书,坚决主张抗金,并入李纲幕府,为抗金事业出谋划策,激情飞扬,然而壮志未酬,即获罪除名,只落得遗恨满胸。

“削迹”即削职,“种瓜侯”运用了萧何的典故,阮籍有“昔闻东陵瓜,近在青门外”(《咏怀诗》)之句,陶渊明也曾感叹:“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邵生瓜田中,宁似东陵时。”(《饮酒》)“削迹”与“种瓜侯”连用,暗喻宦海浮沉,世事无常。作者想建功立业,报效祖国,却被打击、排挤,空有萧何之才,徒有鸿鹄之志,终无可致之,一语涵盖了众多仁人志士的悲剧。

“重来”句写作者故地重游。词人从绍兴元年辞官归隐到这次吴县重游,已有二十多个春秋,其间发生了太多的变故,即使行尽五湖也难以诉清。吴县、太湖自古就以美丽、富饶闻名,此刻作者却丝毫没有兴致去体味,没有心绪去玩赏,有的只是满腔的不平与怨怼,郁塞难排。风声在耳边呼啸、摇荡,功名如浮尘摇落天地间,看似无谓,实则无奈。“何路射旄头”极似李白的“安得羿善射,一箭落旄头”(《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如果说李白想射的是安禄山叛军,那作者的目标就是猖獗的金兵,他们都豪情满胸,“男儿志”飞扬,但是却被朝廷“孤负”,被岁月蹉跎。遥望故园,繁华早已不见,山河破碎,条约已签,一切已成定局,徒有愁绪和伤感。

百岁旧人谈旧事 【清】 袁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下阕“梦中原”三句,强化了爱国主题,“挥老泪”又带给人深深的心灵震撼。接着作者又引用“元龙湖海”的典故,表达自己的心志。相传刘备与许汜共论天下英雄,许汜提到陈登时说:“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又曰:“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曰:“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于君语? 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耶?”(《三国志·魏书·陈登传》)作者忧而为国的精神从未泯灭,昭昭之心,天地可鉴,这与那些奸佞之辈彻底划清了界限。“短发霜黏两鬓”是作者的自画像,一个花甲老翁的形象跃然纸上,此时他正倾听夜雨,雨点打在屋檐上,响声清晰,“喜”字忽一转折,将全词的格调改变,作者的心情似乎渐入快意,但是仔细聆听,他“喜”的并非是雨夜的诗情画意,而是雨声激荡起的“壮心”犹在的豪情。“付与百川流”一语双关,既有壮志凌云的慷慨,亦含徒有豪迈的悲壮,耐人寻味。

这首《水调歌头》写得豪放开阔,语言刚健,感情浑厚,充满了身世之痛和黍离之悲,深移人情。(张雅莉)

链接 宋代的城市建筑。宋代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日益成熟和高度发展时期。随着手工业的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宋代城市建设发展很大,汉唐以来的里坊制被代之以街巷制,都城布局虽仍力求方整与对称,但于建筑群布局方面也还是出现了新手法与新格局。北宋东京城和南宋临安城可为宋代都城建筑的代表。

北宋东京城(今河南开封)是一座长方形都城。城南北略长,共分三重:皇城、里城(也称内城)和外城。皇城又名紫禁城,位于内城中央。其主要建筑基本上是对称的。内城主要建筑为衙署、寺观、王公贵族宅地和少量民宅、商店、作坊等。宫前御街很宽,两旁置御廊,此对元、明、清等朝千步廊有明显影响。外城主要建筑为街坊、军营、仓库、诸司、公廨及民房等。城中有四水(汴河、蔡河、五丈河、惠通河)贯都,成河渠与街道交叉格局。城中还建有望火楼等新型建筑,并出现商业街,打破了汉唐以来封闭的里坊制。街道也变窄,且密度增大,街巷间距变小。临街建有酒楼、茶坊、饭店、医铺、戏馆、瓦子等。街面繁华,夜市兴旺。城防工程较之前代也更加严密,外城城壕宽十多丈,各城门均设瓮城,跨河部位置铁闸门,城墙坚固,还密设马面、战棚、女头等防御建筑。整个东京城设计完善,建筑讲究,充分展现了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高超水平。

南宋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则为当时四大海港之一。绍兴八年(1138)南宋定都于此。宫城建于凤凰山麓,方圆九里,建殿、楼、台、堂、阁几十座。城内有一贯通南北的御道,长一万三千余尺,宽二百步。此城结构布局虽无东京宏伟,但总体布局细巧繁缛,店铺林立,商业繁荣。全城东西狭,南北长,城二重。城内有数量巨大的坊巷和市集,街道与河渠纵横交错。此间,房屋建筑由简趋繁,从正方形、长方形平面布局发展为凸字形,进而发展为工字形、王字形等等。各种形式及各种用途的房屋建筑,高低错落、起伏变化,使整座城市极富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