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五代词·张志和·渔歌子》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唐宋五代词·张志和·渔歌子》张志和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春山待渔图 林纾

注释 ①西塞山:在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西南一带。 清徐釚《词苑丛谈》卷一《体制》注文引《西吴记》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也。”②桃花流水:指春日里的春江水。《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始雨水,桃始花。”《水衡记》:“黄河水十二月各有名,二月、三月名曰桃花水。”鳜鱼:俗作“桂鱼”,是江南地区特有的淡水鱼,味道鲜美。③箬笠:竹制的斗笠。

鉴赏 张志和在唐肃宗时待诏翰林,任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因事被贬为南浦尉,赦还以后,绝意仕途。朝廷赐给他奴婢各一名,他把他们配为夫妇,取名“渔童”“樵青”,自号“烟波钓徒”,长期过着隐逸生活,徜徉于太湖一带的山水之间。他博学多才,歌、词、诗、画俱佳。酒酣耳热之时,常与颜真卿及众客唱和渔夫词,或击鼓吹笛,或吟诗作画,顷刻即成。在湖州一次由颜真卿主持的宴会上,张志和首唱此词。

这首词的基调以清新、质朴见长。斜风细雨之时,江南春色正浓,恰恰又是桃花汛泛起之时。白、红、绿等明丽的色彩及富于江南特色的鹭鸟、鳜鱼、桃花、细雨、斜风构成了一幅精美的画面。整个画面信手拈来,布局错落有致。从高处的鹭鸟,到低处的落英缤纷,再到鲜美的鳜鱼,而整幅图的中心——身披“绿蓑衣”的渔翁在这些景物的烘托下悠然自得。鹭在飞,水在流,鱼在自由嬉逐,一切景物都是那么的新鲜、自然、清秀,渔夫被当前的景物吸引,产生了淳朴的意趣和不愿意离开的深情,“斜风细雨不须归”正是他对于自我情趣的沉醉。这首“烟波垂钓图”是一幅写意的泼墨画。画中的景物都时时有水墨淋漓之感。鹭鸟,是沾了水气的;鱼儿,也离不开水;词人更因为桃花汛来临而想到了细鳞肥嫩的鲜美鳜鱼。万物都消失了各自的边际而成为浑然整体,水墨晕染的内涵,透露出“烟波垂钓”的平淡之美。

由于张志和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渔夫,而是以“烟波为寄托的文人式的‘钓徒’”,所以词中除了具有民间文学的质朴、清新之气外,还融合着一种出污泥而不染的文人式淡泊、澄洁的高情远意。流水般的韵脚和轻快明丽的节奏,使得小词流畅轻盈,又多了一分写意画的韵味,既使人感到作者悠远旷达的人生情趣,也给读者带来一种淡怀逸志的美感。

张志和《渔歌子》原有五首,但另外四首却都被这一首的光辉所掩。这首词在当时迅速流传开来,不仅后来唐宪宗闻名而“写真求访”,就连日本的嵯峨天皇、智子内亲王及滋野贞主也写了和词若干首,可见当时风靡之景。(朱铭)

集评 宋·黄昇:“极能道渔家之事。”(《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一)

清·黄苏:“数句只写渔家之自乐其乐,无风波之患,对面已有不能自由者,已隐跃言外,蕴涵不露,笔墨入化,超然尘埃之外。”(《蓼园词选》)

清·刘熙载:“太白《菩萨蛮》《忆秦娥》,张志和《渔歌子》,两家一忧一乐,归趣难名。或灵均《思美人》《哀郢》,庄叟‘濠上’近之耳。”(《艺概》卷四)

杨希闵:“陈懿叔云:唐代独绝之词,为北宋所未有。”(《词轨》卷一)

链接 词牌《渔歌子》。据崔令钦《教坊记》记载,《渔歌子》原为唐玄宗时教坊的旧曲,后用为词调。《渔歌子》又名《渔父》《渔父乐》《渔父词》。这一词牌有单调、双调两体。单调体二十七字,五句四平韵;双调体五十字,上下片各六句四仄韵。

西塞山在哪里。关于西塞山的位置,历史典籍中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清代学者徐釚在《词苑丛谈》卷一引《西吴记》曰:“湖州磁湖镇道士矶,即张志和所谓‘西塞山’也。”即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慈湖镇道山矶一带。而陆游在《入蜀记》卷四中则认为是今湖北大冶临长江的矶石:“石壁数百丈,色正青,了无窾穴,而竹树迸根交络其上,苍翠可爱。自过小孤,临江峰障,无出其右。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飞’者。”张志和是浙江金华人,坐事贬官后放浪江湖,常往来于浙西一带,故而徐釚《词苑丛谈》一说较为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