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鹧鸪天·李清照》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鹧鸪天·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①鹧鸪天,词牌名。  ②冠中秋,桂花为中秋时节的花中之冠。  ③骚人,在这里指屈原。

这是一首咏桂花之词,作者高度评价了桂花的品性,同时也折射出自己的情操。

词的上阕主要写桂花乃是“花中第一流”。作者开篇就从桂花的特点入手,将其鲜明的特色展现在读者眼前。“暗淡轻黄体性柔。”桂花的光泽并不鲜艳耀眼;它的颜色也只是令人赏心悦目之淡黄色;它的体态娇嫩,性格柔弱,好似娇羞的女子一般让人怜惜。虽然色淡光暗,秉性却温雅柔和。“情疏迹远只香留”。它情怀疏淡,远迹深山,不追求繁华炫目,不追求万人敬赏,但却让浓郁的芳香常飘人间。这样的花,这样的色,这样的品行,“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作者对桂花的评价,也是李清照的个人写照。“浅碧”“深红”都是耀眼之色,是多数花借以展示自己的本钱,然而这些对于桂花来说却是不需要的,因为自身的馥郁香气,就足以使它成为“花中第一流”。“色”属于外在美的范畴,“味”属于内在美的范畴,作者认为色淡味香的桂花“自是花中第一流”,足见作者对于内在美的推崇。

词的下阕作者直接发表自己对桂花的评价。“梅定妒,菊应羞”。梅花,开在早春,开在百花之前,姿容秀丽,仪态万千。但是,面对着“暗淡轻黄体性柔”的桂花,她却不能不生嫉妒之意;菊花,开在深秋,独放百花之后,而且清雅秀美,幽香袭人,但面对着“情疏迹远只香留”的桂花,她也不能不掩饰羞愧之容。“画栏开处冠中秋”。画栏之处,百花盛开,独有桂花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屈原当年作《离骚》,遍收名花珍卉,以喻君子修身美德,唯独桂花不在其列。在此作者直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冠中秋”之花被遗漏,是屈原没有情思的缘故。为什么在众花之列没有桂花?在这里作者用诘问的形式,表达了对馥香四溢的桂花之赞美。

综观全词,作者以群花作衬,以梅花、菊花作比,展开议论,由衷地表达了词人对桂花的赞美之情,也委婉地表达了自己傲视尘俗的正直品格。

●鹧鸪天,参见第78页相关介绍。

●吴刚伐桂:《山海经》记载,吴刚又叫吴权,是西河人。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学仙道之机,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而且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炎帝,便把吴刚发配到月宫,命令他砍伐月桂。月桂高达五百丈,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的创伤马上就愈合。日复一日,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来达到对吴刚惩罚的目的。据说,中秋之日才是吴刚的休息日。

●蟾宫折桂:《晋书·郤诜传》:“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如何?’诜对曰:‘臣鉴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历代文人喜爱桂花,简直到了如醉似痴、梦寐以求的程度。宋代的仲殊有词赞美桂花曰:“花则一名,种分三色,嫩红、妖白、娇黄……。许多才子争攀折。常娥道:三种清香,状元是红(丹桂)、黄为榜眼(金桂)、白探花郎(银桂)。”用攀桂、折桂来借喻科举及第的一、二、三名。

桂花是我国古代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除了奇香之外,它的品格也为历代名人赞赏不已。

采桑子

李纲

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香比余花分外浓。

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恰似瑶台月下逢。

词的上片主要写了桂花的清香。“幽芳不为春光发,直待秋风。直待秋风”,桂花不与百花争芳,不与千红比艳,不在春天绽放自己的光彩,它的理想是要等待金秋。两个“直待秋风”,既让读者感到了桂花盼望秋风的心情,也使人体会到了它坚定不移的志向。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百草凋零,桂花绽放,为人们送来了浓浓的清香。“香比余花分外浓”。桂花的幽香无花能比,正向李清照所言乃是“花中第一流”。

词的下片主要写桂树的姿态。“步摇金翠人如玉,吹动珑璁。吹动珑璁”。秋风之中,桂枝摇曳,茂盛的叶子仿佛女子头上的翠玉一般迎风舞动。这情景,让人如幻如梦,言不能描,语不能绘。“恰似瑶台月下逢”。好像是来到了仙境,进入了瑶台,在广寒宫中与明月相逢。这形象,遭梅妒,令菊羞,确实是“画栏开处冠中秋”。

综观全词,作者用拟人的手法,反复的形式,突出了桂花的幽香,描绘了它的柔美。同时作者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品格与追求。

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桂花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文人们纷纷从不同角度来歌颂它。例如杨万里《咏桂》:“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朱熹《咏岩桂》:“亭亭岩下桂,岁晚独芬芳。叶密千层绿,花开万点黄。”梅尧臣《临轩桂》:“山盈无恶木,但有绿桂丛。幽芳尚未歇,飞鸟衔残红。不见离骚人,憔悴吟秋风。”桂花的颜色与姿态,尤其是它那无可比拟的幽香,在文人笔下成为美好品格的象征。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