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祝英台令·辛弃疾》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祝英台令·辛弃疾》晚春

晚春

宝钗分,桃叶渡。烟柳暗南浦。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倩谁唤、流莺声住。  鬓边觑。试把花卜心期,才簪又重数。罗帐灯昏,呜咽梦中语。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将愁归去。

①宝钗分,钗为古代妇女簪发首饰。分为两股,情人分别时,各执一股为纪念。宝钗分,即夫妇离别之意。  ②桃叶渡,在南京秦淮河与青溪合流之处。这里泛指男女送别之处。  ③南浦,水边,泛指送别的地方。江淹《别赋》:“送君南浦,伤如之何。”  ④飞红,落花。  ⑤觑(qù),细看,斜视。  ⑥“试把花”两句,拿下来数花瓣以卜归期,才插上又忘了,因而取下来重数一遍。

全词千回百折,词丽情柔,妩媚风流,委婉含蓄,悱恻缠绵,细腻传神而余韵悠长。与作者纵横郁勃的豪放风格迥然不同,显示出辛词风格的多样性。这首词,作者借“闺怨”以抒情怀。

上片描绘春景,抒写伤离恨别之情。暮春时节,烟雨凄迷,落红片片;莺啼不止,声声断肠。头三句巧妙地化用了前人的诗意,追忆与恋人送别时的眷眷深情。“宝钗分”,前人以分钗作为分别留赠的信物;“桃叶渡”指送别之地;“烟柳暗南浦”渲染了暮春时节送别,埠头烟柳迷濛之景。三句中连用了三个有关送别的典故,最后融汇成一幅情致缠绵的离别图景,烘托出作者凄苦怅惘的心境。自从与亲人分袂之后,遭遇了横雨狂风,乱红离披,为此怕上层楼,不忍心再目睹那场景。伤心春去,片片落红乱飞,都无人管束得住,用一个“都”字对“无人”作了强调。江南三月,群莺乱飞,人们感到莺啼预示春将归去,进一步抒发了怨春怀人之情。

下片分写醒时与梦中,表现了盼归念远之情。“鬓边觑”三字,刻画少妇的心理状态细腻密致,维妙维肖。一个“觑”字,就把闺中女子娇懒慵倦的细微动态和百无聊赖的神情,生动地刻画出来。“飞红垂尽”莺声不止,春归之势不可阻拦,怀人之情如何表达。鬓边的花使她萌发了一丝侥倖的念头:数花瓣卜归期。明知占卜并不可信,却又“才簪又重数”。一瓣一瓣数过了,戴上去,又拔下来,再一瓣一瓣地从头数,充分表现出少妇的痴情。然而她的心情仍不能平静,接着深入一笔,以梦呓作结。出之以责问,托之于梦呓更显得波谲云诡,绵邈飘忽。虽然这种责问是极其无理的,但越无理却越有情。

全词转折颇多,愈转愈缠绵,愈转愈凄恻。一片怨语痴情全在转折之中,充分显示了婉约词绸缪婉转的艺术风格。通过描写人物的典型动作,从而表现人物的心理活动,是这首词艺术手法上的又一成功之处。

●祝英台令:词牌源于祝英台与梁山伯的故事。本调七十七字。首二句三字对偶,起韵,平仄不可移易。第三句五字,第一字可仄,尾三字作仄平仄拗句,乃定格也。第四句九字,上四下五,第一字平仄不拘。第五句六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六句四字;平起仄收,不用韵;顾第一字亦可仄。最好语气与上句相连,合为十字一句。第七句七字,上三下四,“谁”“流”二字可仄。后阕换头,起为三字拗句,协仄韵,平仄不可稍移。第二句六字,上三字平仄不拘;唯当斟酌者,不宜四个仄声相叠,即如第二字用仄,则第三字宜平耳。以下均与前阕同。

●辛词的艺术风格多种多样,豪放无疑是辛词的主要风格,除此之外,他有的作品秾纤华丽似花间体,如《唐河传》;有的明白通俗如白乐天体,如《玉楼春》;有的轻巧尖新,如《丑奴儿》;有的婉丽清畅,如《念奴娇》;有的缠绵婉约,如《祝英台令》。更有将豪放与婉约两种风格融合在一起的作品,如《摸鱼儿》。这表现了辛弃疾兼收并蓄的才情与胸怀。

前词《祝英台令》通过春景表达伤离别恨,还有的词作通过送别表达世路艰难之感。下面贺铸之词更是与辛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门东

贺铸

车马匆匆,会国门东。信人间自古消魂处,指红尘北道,碧波南浦,黄叶西风。  堠馆娟娟新月,从今夜、与谁同?想深闺独守空床思,但频占镜鹊,悔分钗燕,长望书鸿。

此为离别相思词。作者以别具一格的艺术手法,将这一司空见惯的传统题材演绎得令人耳目为之一新。

一、二句谓行者与送行者的车马匆匆会集都城之东门外。“信人间”句,用梁江淹《别赋》“黯然消魂者,惟别而已矣”句意,这里则兼“时”“地”二者而言。着一“信”字,表示赞同并重申前人人生自古伤离别之意。接下去三句,即具体描绘离别之地与时。“黄叶西风”,从视觉到感觉,一片凄凉。

下片则承前进而抒写行者的离情别绪。“堠馆”是官办的客站。“娟娟新月”语出南朝宋鲍照咏月的名句“娟娟似蛾眉”(《玩月城西门廨中》)。行人客馆里望见那初弦月一钩弯弯,酷似美人纤细的黛眉,自然会联想到闺阁中人。“从今夜、与谁同”两句,化用杜甫意而稍有翻换。“想深闺”以下,不言我思闺人,而言闺人思我,透过一层去写,实则行者的万千思量,已然尽寓其中。末三句正是以“荡子”身份对闺人“独守空床”时之心绪所作的悬揣。由己推人,由人映照作者,相思、伤别离可以窥见。

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