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青玉案 辛弃疾》元夕①
元夕①
东风夜放花千树②。更吹落、星如雨③。宝马雕车④香满路。凤箫⑤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⑥。 蛾儿雪柳黄金缕⑦。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⑧,那人却在,灯火阑珊⑨处。
①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夜称元夕或元夜。 ②花千树,花灯之多如千树开花。 ③星如雨,指焰火纷纷,乱落如雨。 ④宝马雕车,装饰华丽的马车。 ⑤凤箫,排箫,箫管排列参差如凤翼,故名。 ⑥玉壶,喻月。鱼、龙,指鲤鱼灯、龙灯等各种彩灯形状。 ⑦蛾儿、雪柳、黄金缕,皆古代妇女的首饰。这里代指盛妆的妇女。 ⑧蓦然,突然,猛然。 ⑨阑珊,灯火零落稀少。
这是辛弃疾的一首婉约词。词作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写灯火辉煌、歌舞欢腾的场景,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
作者先写灯火辉煌、歌舞欢腾的热闹场面。满城张灯结彩,盛况空前。接着写游人车马彻夜游赏的欢乐景象。观灯的人有的乘坐香车宝马而来,也有头插蛾儿、雪柳的女子结伴而来。这些盛装的女子们,行走过程中不停地说笑,在她们走后,只有衣香还在暗中飘散。这些女子,都不是作者意中期待的人,在百千群中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难觅。忽然,眼睛一亮,是她!在那“灯火阑珊处”,还未归去。读到词末,才恍然大悟:那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结尾四句,借“那人”的孤高自赏,表明作者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这不是自伤幽独,而是显示了一种高洁的品性。在人们趋奉竞进之际,耐得冷落,耐得清淡,耐得寂寞。这是辛弃疾屡遭排斥后,借灯夕所见,以自述怀抱。
全词构思新颖,语言工巧,曲折含蓄,余味不尽。古代词人写上元灯节的词,不计其数,辛弃疾的这一首可以称为杰作了。
●青玉案,参见第171页相关介绍。
●辛弃疾在闽中结交了许多好友,其中与两个青年的交往,甚至带点传奇色彩,后来,一个成了他的挚友,一个成了他的女婿。
彭止诗笔甚高,仰慕辛弃疾词才文学,一日,特来拜见。辛弃疾正在睡觉,下人就把他带到书斋等候。彭止喝着茶,耐心等候着。可是,左等右等,几盏茶工夫过去了,依然不见人影。时值盛夏,彭止无聊难耐,浑身冒汗,越想越气,起身取了支笔,在墙上题了一首绝句:“棋子声干案接尘,午窗诗梦暖于春。清风不动阶前竹,谁道今朝有故人。”便扬长而去。辛弃疾醒来见诗忙命家人追回,对彭止说:我看那最后一句的“有”改成“无”吧。两人相谈之下,一见如故,彭止在辛府一住竟达数月之久。
陈成父,笃实好学,未及冠已学有所成,他著有《和稼轩词集》等大量诗文。辛弃疾入闽以后,有人向他推荐了陈成父,并呈上手抄本的《和稼轩词集》。细读之下,辛弃疾发现他不仅文辞凝练,格调高昂,而且能够与自己心意相通,当即决定将他罗致到幕府。陈成父听说辛公召见,大喜过望,风尘仆仆赶来了。辛弃疾待以上宾之礼,两人畅谈古今豪杰,热议抗金时事,细论《诗经》《离骚》,越聊越投机。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辛弃疾对陈成父的人品、学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遂决定将自己入闽时带的二女儿许配给陈成父。青年学子陈成父凭着自己的才学获辛弃疾欣赏,进而成为辛府的乘龙快婿,这段佳话在福建广为流传。
处于人生低谷时期的辛弃疾,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也变得极为含蓄,婉而不露,但作者的忧国情怀却仍可以触摸得到。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已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纲,尽日惹风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乍看这首词,是作者在伤春吊古,但实际上是作者将自己的忧国之情隐藏在春残花落,蛾眉遭妒的描写之中。笔法前片全用比兴,后片化用典故。比兴之法可以暗喻象征,化用典故借古讽今。
做此词时辛弃疾四十岁,南归至此已有十七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中,作者满以为扶危救亡的壮志能得施展,收复失地的策略将被采纳。然而,事与愿违。不仅如此,作者反而因此遭致排挤打击,不得重用。作者借这首词抒发了对国事的忧虑和屡遭排挤打击的沉重心情。词中对南宋小朝廷的昏庸腐朽,对投降派的得意猖獗表示强烈不满。
表面看,辛弃疾的一些词写得“婉约”,实际上却极哀怨,极沉痛,写得沉郁悲壮,曲折尽致,催人泪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