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武陵春·李清照》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诗词鉴赏《武陵春·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①武陵春,词牌名。  ②尘香,尘土里有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花儿已凋落殆尽。  ③物是人非,丈夫生前所有、所用之物还在,人却走了(指丈夫去世)。  ④双溪,在金华城南,因为两河汇流而成,故名双溪。舴艋(zéměnɡ)舟,形似蚱蜢昆虫的小船,极言其小。

这首词是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当时国破家亡,夫亡物散,流离失所,无依无靠。因而作者借眼前之残景,抒发自己凄惨悲苦的心情。

词的上阕写暮春之景,日晚之情。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更为不堪。这春意阑珊中的自然变故,却让饱经坎坷的词人伤心不已,心灰意冷。“物是人非”,这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因此万事皆休。悲伤的情潮已漫出心堤,无法遏制,只好任其自由宣泄。短短几句话,从“倦”到“休”,再到“泪流”,感情层层推进,字字用血写成。

词的下阕词人拟泛轻舟,表现悲愁之深重。李清照是极爱游山玩水的,双溪又是浙江金华的名胜风景区,她想借游览来排遣自己凄惨的心境。但又担心愁太多太重,船太小载不动。她的痛苦、哀愁,又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下片四句,一开一合,从“闻说”到“也拟”最后到“只恐”,心动了,却没有结果,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

综观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对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像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词评家叹道:“全词婉转哀啼,令人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本非悼亡,而实悼亡;妇人悼亡,此当为千古绝唱。”

●武陵春,参见第231页相关介绍。

●结婚后的李赵二人一个是美貌才女,一个是风流才俊,有着共同爱好,恩恩爱爱。在郎才女才、郎貌女貌的和谐与惬意中,他俩度过了六年的黄金时光。明诚之父赵挺之去世之后,赵明诚的母亲郭老太太升为一家之主,做出决定,命李赵夫妇远离京诚,到明诚的姥姥家住去了。

赵明诚姥姥家在山东益都,即今青州。来到青州,对李清照来说,是从黑暗的京都来到了清新的故园;从政治斗争的混浊漩涡中,走入了宁静的生活;从压抑人性束缚人情的藩篱中,飞入了真善美的大自然的怀抱。青州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拥有丰厚内涵的人文环境,格外适合李清照,她将二人居住的宅院取名为“归来堂”,将其居室取名为“易安室”。“归来”“易安”均出自陶渊明文章,表达了她对陶渊明的敬仰。人生旅途,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忧愁。人们也会用这样或那样的语言或方式来表达。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词的上片回忆往事,抒发暮春伤别之情。杨柳依依,可这杨柳是西域之杨柳,而且“曾为系归舟”,如今两人天各一方。虽然春光明媚,但让人感到的是一片萧索凄凉。想到这些,泪水不禁涌出。碧野朱桥,可佳人不在,落花流水无情,春见杨柳无意。无情不似多情苦,昔日朱桥相会,萧瑟琵琶,此情此景,哪堪忆?下片进一步抒发愁情别恨。少年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杨花似雪的暮春时节,登楼远眺,满眼伤心之物。这里用了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融合为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到失恋之愁,到叹老嗟卑之愁,词人仿佛将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这首词中,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的《武陵春》与秦观的《江城子》相比,在表现愁的形式方面似乎又进了一步,愁不但有具体的形式,还有了重量。

愁这种感情,历代文人通过多种意象、借助不同的形式来表达。例如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用水之多来比愁之多;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将愁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了车上。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