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殊《蝶恋花》翻译|原文|思想感情|赏析|评点

宋词鉴赏·《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1。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2。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3!



【释】

1.槛(音jian):栏杆。“兰泣露”:语本白居易《杨柳枝》词:“叶含浓露如啼眼。”这句是说菊花笼烟,犹如凝愁;兰草沾露,也似含泪,于自然景物中融入了词人的主观感情。罗幕:丝织品做的帷幕。

2.不谙:不知晓,不理解。谙(音an):熟悉、明白。朱户:朱红色的门窗。

3.彩笺:供题咏和写信用的精美的纸张。后称书信为笺。尺素:古人书写所用的长尺许的白色生绢,后亦用作书信的代称。



【译】

在烟气的笼罩里,

菊花在围栏中满怀愁绪,

兰花也似在哭泣,

不信,

你看那晶莹的露滴。

薄薄的罗帷,传来

一丝寒意,

燕儿也双双飞去。

可恼那圆圆的明月,

一直到拂晓

还将它的清辉

照在我的窗前——

唉!它真不懂得离别人的心理。



昨夜的西风

凋谢了碧绿的树,

我独自登上高楼,

望尽了

天涯之路,

我想给我那心上人

寄去一封情书,

山长水阔

却又不知将它

寄往何处。



【评】

唐宋之际,我国的文学逐渐由偏重于对客体山水的再现描摹转入对主观内心的深入表现。晏殊此词,以情蕴景,以物写心,深入细致地刻画了词中主人公为离愁所苦的内心世界,正是这一审美思潮中的一篇力作。

此词写离别相思之情,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庭院、室内、室外而至楼上。

上片写词人在清晓时室内、室外景物的感受,由此衬托出长夜相思之苦。

首句写景物,但又不是一般的描摹,而是移情入景。词人以情观物,则物无不著情;那庭院栏杆中的菊,在秋晓的烟雾里,弥漫着缕缕的愁思;那高雅的兰花上,隐隐挂着清晨的露珠,那是兰花的泪水吧!此七个字,不仅点明时令——秋天、时间——清晓、地点——庭院;暗示了庭院主人之雅洁——“菊”、“兰”之衬;而且,还渲染出了人物的情绪、感觉,诚可谓“以少总多,情貌无遗”了。

“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是写室中人的所感所观。罗幕,是丝罗做的帷幕。词人由庭院渲染入手,款步轻移,登堂入室,室中的人物自然要露面了。但词人却轻提笔锋,只用“轻寒”二字,写出其感觉,便又随着窗前双飞而去的燕子转入了室外。写燕子双飞,正是对主人公孤独的反衬——燕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双飞燕,又勾起了室中人多少情丝,多少惆怅呀!

今人李淑一有“底事太难堪,惊侬晓梦残”句,而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却是彻夜未眠。何以得之?由以下二句而知:“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那明月毫不知室中人正在离恨之中苦苦熬煎,只把它清冷的光辉洒向人间;而那孤独凄清者,本正为思念心上人而难以入寐,偏偏此时明月正圆——月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顿将满腹愁怀,嫁怨于明月。月本无知无觉,无知无识,遭此无理之责,正是离恨之人痛极而发的心理表现。

上片由庭院而室内,着重以景托情,下片则由室内而登楼,进一步写主人公复杂曲折的心绪:“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独上”二字,与上片燕子之“双飞”恰成呼应对比,更觉其孤清冷寂。“高楼”则先已伏“望尽”之意,而“望尽”又勾回“昨夜西风凋碧树”之意。三句之间,意蕴联接得天然无缝,勾勒了一幅登楼远望、秋意萧瑟、阔大高远的境界。

一夜西风,吹落了树叶,遂使诗人登高远眺时,穷尽天涯之路,然而,路虽望尽而人影杳无。这就自然使他(她)顿生寄书倾诉心曲之念,然而,自己虽欲寄彩笺而终不知其于何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正是这曲折内心世界的形象生动的刻画。彩笺即为尺素,词人以重言示其寄情达意的殷切。此外,另作“无尺素”,云其人欲寄彩笺却又推说没有尺素,以表现难言之隐,似乎没有“兼尺素”自然,与全篇平白如叙、明白如话的总体风格也似不统一。词人以“山长水阔知何处”收尾,既呼应了“望尽天涯路”,又使人联想起“燕子双飞去”的怅望。具有笼盖全篇、含蓄隽永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