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绩《五言诗·野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王绩《五言诗·野望》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王 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原诗今译】

我驻足东皋,望着黄昏的霭色,

心情彷徨哟,这才不安地徘徊。

每棵树上,都挂着凄凉的秋象,

每座山头,都披着伤感的落晖。

牧人安闲地驱赶着归栏的牛犊,

出猎的马驮载着野物胜利返回。

满目匆匆过客,无一和我相识,

此刻呀,我以长歌怀念采薇人。

【鉴赏提示】

这首诗是王绩隋末避乱而隐居东皋时知道了唐朝兴起的消息后所作的。本诗通过诗人因苦闷彷徨而外出野望的所见所感,联系自身的际遇和心境,抒发了闲适自慰的情调和退隐出世的心绪。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是说由于既不得志于时,隐居后又苦闷彷徨,无所依托,于是在一天傍晚游至东皋,徘徊眺望野外的景色,以企排遣心中的烦乱情绪。皋,北边的地。东皋,诗人家乡的一个地名。诗人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徙倚,徘徊,句中既指在东皋的徘徊行走,又双关着诗人自己的彷徨心绪。欲何依,点明了诗人彷徨无依的苦闷。这两句是全诗写景寄意和抒情言志的引子,所以也可以作为理解以下六句的钥匙。

“树树皆秋色,山山惟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这四句是诗人野望时所见的具体景象,词语质朴自然,意境优美:静,静得恬淡,唯见秋色落晖;动,动得悠闲,活脱牧歌田园。而动象活在了静景之中,又使得动静相融成韵,更显出了静美。辅以色的辅衬,光的错落,整个景象简直就如一幅情趣悠远而美妙无伦的油画!不过,因诗人描述这些景象是出于对彷徨苦闷的排遣,所以尽管美妙而闲适淡远的情趣充溢于画面,却难以掩抑其自慰感伤的心绪。“秋”,在古代几乎都用以表现悲凉的意境。满山的树叶都变成了秋色——枯黄之色,这本已把衰败萧瑟的气氛暗中烘托出来了,诗人又让它更罩在了秋阳的余晖之中,虽有诗人带有一股喜悦心情所作的牧返猎归的点缀,恰由于这个点缀不过是因为诗人无奈于世,遂以之自慰,以便由此妙悟尾联所归结的退隐出世的情趣思想而特意安排的,因而这种氛围确又使人的心头袭上了一丝冷寂与抑郁感。由此看来,这四句诗既表达了诗人对所见景象的欣赏心情,更表现了诗人闲适淡远的情趣,诗人自慰感伤的心绪则隐含其中。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这两句是对以上六句的归结,是说在现实中既不遇知己,也没有向往之人,感到寂寞孤独,伤感怅惘。于是只有在闲适淡远的秋景之中独自引吭高歌,聊以寄意并排遣心中的孤独怅惘之情了,表现了一种退隐出世的思想情绪。“相顾无相识”一句,由眼前的没有理解熟识自己之人而推广到世间没有理解自己之人。长歌,引吭高歌,为古代隐士的洒脱表现之一。薇,一种野菜。采薇,《诗经·召南·草虫》:“陡彼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我心伤悲。”诗人化用这一典故,和“怀”字一起用以说明自己因未遇知己与向往之人,只有空怀远志,自慰感伤的情思了,退隐出世的思想情绪,不言自明。两句彼此关照,相辅而相成。一说“采薇”是用商末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伐商及商亡之后他们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度日的典故,以感慨隋室将亡之事。清沈德潜认为此系穿凿之说。据王绩唐初曾任职太乐丞之事,沈说当是。

这首诗写法上的特色也很突出,尤其是中间四句,其色、光、动、静的自然结合与完美协调及其所造成的恬美的油画效果,确实罕见其匹。这个前边已经分析过了。诗的结构也与众不同。从“情—景—情”的三部曲格式来看,似乎是一个循环,其实正是这个看似简单的格式,却大出深意(至于其意可取与否,姑且不论)。它所体现的“因情引景——写景寄情——因景生情”的构思与写作的别致,确对诗人所要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有着不同一般的深化作用。

这首诗在诗歌发展史上又有一定的地位。首先表现在它是较早反对南朝靡艳诗风的一首朴实无华的诗,从诗风上对后来的唐诗有积极的影响。其次表现在对五律的形成有一定的贡献。律诗定型于初唐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二人之手,从此成为一种重要的体。但比沈、宋还早六十多年的王绩所写的这首诗已经是成熟的五律了,它对五律的最后定型与通行都有其促进的作用。读这首诗,应该明白它的这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