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七绝》

毛泽东诗词研究《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





【创作背景】

民兵,即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革命武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武装力量的一部分,是人民军队的有力助手和强大的后备力量。她是在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的指引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诞生、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肇自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就有了我们党所组织和掌握的工人纠察队与农民自卫军,这便是民兵的雏型。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则有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亦为民兵性质。在抗日战争时期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这类群众武装正式称为民兵,但也有称自卫队等其他名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民兵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普遍的实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民兵在配合党所领导的正规军作战、坚持游击战争、支援前线、巩固后方等各个方面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在八年抗日战争中,民兵参加作战约二十九万余次,打死打伤敌人10万以上,缴获各种枪械两万余支。在三年解放战争中,民兵参加作战约11万次,打死打伤敌人二十余万,缴获各种枪械五万余支。建国后,各地民兵组织又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配合人民解放军和公安部门,守卫海、陆边防线,维护社会治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毛泽东历来重视民兵建设。早在1927年3月所撰《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他就将“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列为农民协会所作的十四件大事之一,赞扬农会的梭镖队“是使一切土豪劣绅看了打颤的一种新起的武装力量”,并指出:“湖南的革命当局,应使这种武装力量确实普及于七十五县二千余万农民之中,应使每个青年壮年农民都有一柄梭镖。”此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他都曾就组建民兵性质的群众武装并充分发挥它们在革命战争中的作用等问题发表过精辟的论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又多次对民兵工作发出重要指示。1958年8月29日,他在北戴河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必须在全国范围内把能拿武器的男女公民武装起来,以民兵组织的形式,实行全民皆兵。同年9月29日,他又对新华社记者发表谈话,指出:“民兵师的组织很好,应当推广。这是军事组织,又是劳动组织,又是教育组织,又是体育组织。”“帝国主义者如此欺负我们,这是需要认真对付的。我们不但要有强大的正规军,我们还要大办民兵师。这样,在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时候,就会使他们寸步难行。”1959年12月14日,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向全党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民兵工作问题的请示报告》。1960年1月,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在北京联合召开全国民兵工作会议,贯彻这个报告,统一全党全军对于民兵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切接见了与会的代表。在党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民兵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大办民兵师的高潮。不仅是男子,广大妇女也积极参加了民兵训练;不仅是基层单位,中央机关也建立了民兵组织。毛泽东的这首小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出来的。

诗所题赠的对象,是当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一位姓李的女机要员。一天早晨,她到毛泽东的菊香书屋去送文件,将离去时,毛泽东问她有没有参加民兵组织,她回答说参加了,还从随身带着的笔记本里拿出一张自己在民兵训练之暇扶枪而立的照片给毛泽东看。毛泽东看了很高兴,沉思片刻,他顺手拿起一本自己读过了的介绍地质常识的小册子,翻到有半页空白的地方,用铅笔龙飞凤舞地写了这首诗,送给女机要员,并对她说:你们年轻人就是要有志气,不要学林黛玉,要学花木兰、穆桂英噢!



【注释】

〔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绝句,是一种诗体,定格为齐言四句。每句五字者为五言绝句,每句六字者为六言绝句,每句七字者为七言绝句。又分古体与近体两种。古体绝句平仄较自由,而自唐以来通行的近体绝句则有严密的格律。一般于偶句押韵,首句亦有入韵者。古体押韵可平可仄,近体通常限押平韵。本篇与下《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二首都是七言近体。

〔题〕题照,为照片题诗。

〔飒爽句〕飒爽英姿,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诗曰:“英姿飒爽犹酣战。”飒爽,形容矫健、雄劲。英姿,英武的姿态。

〔曙光句〕演兵场,练兵场。泛指进行军事训练的处所。

〔中华句〕儿女,这里是偏义复词,偏指女子。奇志,不寻常的志趣。

〔不爱句〕红装,见前《沁园春·雪》篇“看红装素裹”句注文。武装,战斗的装束。



【押韵格式】

本篇韵脚分别是“枪”、“场”、“装”。



【修改情况】

本篇未定稿,首句曾作“飙爽英姿五尺枪”;末句曾作“不重红妆重武妆”和“不爱红妆爱武妆”。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12月版《毛主席诗词》上首次公开发表时,已改定为现在这样。



【鉴赏】

题画诗是中国诗坛的传统,题照诗则是题画诗的变种。画是诗之本,诗为画之魂。毛泽东这首题照诗,继承传统,超越传统,源于照片,超越照片,她是时代精神的写照,是民族伟力的颂歌。

这首小诗题小旨大。首先,它热情赞颂了中国妇女,充分肯定了民兵制度的重要性。其次,它表达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自强自主的民族精神,诗中“五尺枪”、“演兵场”、“武装”云云,突出的是一个“兵”字,一种尚武精神。诗人为何这样爱武?探本溯源,我们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不难找到根据和答案。

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广大民兵为革命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民兵制度在毛泽东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直至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数十年中,毛泽东就武装民众和加强民兵工作的问题,作出过许多次重要的指示。写于60年代初的七言绝句,是他的人民战争思想的艺术化体现。这时,我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国际上的反华、反社会主义势力亡我之心不死,企图用武力迫我就范。面对这样的严峻形势,中国人民必须自强不息,全民武装,严阵以待。

因为诗是“为女兵兵题照”,所以开头两句,就以热情洋溢的凝炼笔墨,对女民兵的军事训练进行艺术概括。

起句写人,猛然拉出一个类似电影中的特写镜头,突出了照片的中心内容和主体形象——“飒爽英姿五尺枪”,造成“先声夺人”之势。诗人对照片上女民兵这一主体形象的描绘,没有作工笔式的细致的刻画,而是撇开衣着装束,单写其武器——“五尺枪”。这枪在女民兵身上已经充分人格化了,成为她(她们)作为“兵”的整个机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诗人在外观实写的基础上,又从形象的气质和神韵方面对所描写的人物作更高层次的勾勒。“飒爽英姿”四字正是对女民兵精神面貌的最精当的概括。题照诗一般不重画面人物的“形”的复现,而重在传“神”。因为诗中所描绘者,无论如何也不如照片上的形象那么直观、鲜明和逼真;而对照片上形象的简笔写意,精到刻魂,却可成为题照诗的画龙点睛之笔。宋代晁补之说:“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和苏翰林题李甲画雁二首》之一)毛泽东所下的这四个字,一笔两到,既刻画了女民兵威风凛凛、矫健敏捷的姿态,又写出了她(她们)精神抖擞、英气勃勃的神采。这既是美的形象,更是力的表现,富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第二句由特写推出一个“全景”镜头——“曙光初照演兵场”,从广度和深度方面渲染照片的典型环境,烘托女民兵的英武形象。这里,“曙光初照”,与“飒爽英姿”前后映衬,“演兵场”与“五尺枪”相互照应,不但形象地点出了军事训练的具体时间和特定地点,而且设置了一个阔大而明快的背景,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令人醒目的画面。

毛泽东所题之照片,原只是他的女机要员一人倚枪而立,但诗人并未拘泥于照片的真实画面,而是展开其宏富的艺术想象,将笔触伸向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因此,这两句诗是一幅比照片更理想化和典型化了的女民兵演武图:旭日东升,大地初醒,女民兵迎着绚丽的朝晖,在练兵场上艰苦训练。她(她们)手握钢枪,青春焕发,多么威武雄壮!我们仿佛可以看到女民兵那认真、严肃的面部表情,那操练、射击、刺杀的英武场面;听见那坚定有力的步伐声和“杀一杀一杀”的怒吼声。

三、四两句,笔锋一转,从照片宕开,发表观感、议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诗人虽然在他的“诗论”中提出:“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1965年7月21日给陈毅的信)但是,作为题照诗,与古代题画诗一样,“理趣”却是不可少的。清人沈德潜论杜甫题画诗时曾精辟地指出:“其法全在不粘画上发论,如题画马、画鹰,必说到真马、真鹰,复从真马、真鹰开出议论。(《说诗晬语》卷下)毛泽东的题照诗,可以说正是继承了古代大诗人的这一艺术传统。这里,诗人将审美视野从照片上单个、具体的“女民兵”,上升到更为众多、更为普遍的“中华儿女”的整体形象上;从前者的“飒爽英姿”中总结出后者“多奇志”的伟大怀抱;从更加深广的境界上写出了女民兵的革命豪情,赞颂了中华儿女尚武的壮志。从而精辟地抉发了前两句诗中蕴藏着的意义,揭出了全诗的主题思想。这样的议论,是诗化的议论,是诗中形象的自然延伸和升华

此诗全篇的主旨,在“奇志”二字。结句用先抑后扬和强烈的对比手法,利用“红装”和“武装”这两个辞的一字之差,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在有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时代,“爱红装”还是“爱武装”,不仅仅是一般的兴趣爱好或生活习惯的问题,而是要不要继承革命传统、坚持革命壮志的问题。它与前面两句互为表里、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新中国广大妇女一扫几千年来的旧思想、旧传统和旧习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革命的凌云壮志和英雄气概。

崇尚英武之美,构成了毛泽东艺术理想的一个显著特点。这种理想,反映了他的实践和愿望。他一生为无产阶级的解放而奋斗,他的审美理想自然带着为这个阶级奋斗的献身者的形象色彩,因而有其明显的阶级性和时代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确立了新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妇女也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社会上,她们享有同男人一样的平等权利,受到社会的尊重。这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这种进步正是毛泽东所追求的。包括参军参战在内的一切社会实践,都离不开女性,这就彻底改变了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剥削制度对待女性的陈腐观念。历史和现实,都使毛泽东不仅把妇女看作是社会实践的重要力量,而且也是战争中克敌制胜的重要力量。“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这气吞山河的壮丽诗句,正是毛泽东对解放了的新型女性的歌咏和赞美。

全诗仅四句28字,就把一个静态的、有限的照片镜头,化成了女民兵练武的生动、广阔的图景,寄寓了人民战争、全民皆兵的深刻思想,熔铸了对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赞美,具有很大的容量。诗以最经济的笔墨勾勒形象,人物丰采鲜明,意境豪宕隽永。语言质朴,议论精粹,寓刚健于爽朗,见深刻于浅显。实在是不可多得的题照诗的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