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虞美人》

毛泽东诗词研究《虞美人》

▲一九二○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创作背景】

这是毛泽东与杨开慧恋爱时期写赠给杨的一首相思之词,见王谨《从〈虞美人〉到〈蝶恋花〉》一文(载1983年5月22日《解放军报》)。1961年,毛泽东曾将它写给卫士张仙朋,并说:“这个由你保存。”

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时,杨开慧的父亲杨昌济先生是该校的伦理学教师。他早年留学日本、英国,前后达10年之久,潜心研究教育学和哲学。1913年回国后,湖南督军谭延闿敦请他出任省教育司长,他不为名利所动,不愿涉足官场,未肯接受,却自甘淡泊,毅然选择了教师的职业,曾撰一联曰:“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拄长天。”毛泽东敬仰他的学问和品德,常到他的寓所去请教。他对毛泽东也十分器重,其1915年4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毛生泽东……资质俊秀若此,殊为难得。”对于毛泽东写的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他大为赞赏,给了100分。1918年8月间,毛泽东为组织一批新民学会会员及其他革命青年赴法国勤工俭学,首次来到北京,由于没有经济收入,生活非常艰难。这时,杨昌济先生已应聘在北京大学任文科教授,他介绍毛泽东到北京大学图书馆当职员,解决了燃眉之急。逝世前,他还曾写信向章士钊先生推荐毛泽东、蔡和森二人:“毛、蔡二君,当代英才,望善视之!”又说:“君不言救国则已,救国必先重二子。”

杨开慧与毛泽东的相识,始于杨昌济先生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时期。毛泽东等到杨寓请教和讨论各种问题时,她常坐在一旁静听。父亲对毛泽东的赏识,使她对毛泽东也有了深刻的印象。毛泽东第一次旅居北京,一度曾住在杨先生家中,与杨开慧有了进一步的接触和了解。他们一起漫步北海,游览故宫,产生了爱情。1919年12月,毛泽东率湖南民众驱张(湖南督军兼省长张敬尧)代表团赴京请愿,这第二次旅居北京,加深了他与杨开慧的爱情。1920年1月17日,杨昌济先生在京病逝,毛泽东倾全力帮助杨家料理丧事。在他的安排下,杨开慧一家扶柩南下,回到长沙。杨开慧在北京受过“五四”运动的洗礼,思想进步,回长沙后即剪短发、进男校,并积极参加湖南学生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斗争。她在毛泽东所领导的湖南学生联合会中担任过宣传工作,还不顾家庭困难,动员母亲将父亲去世时北京大学同事们馈赠的葬仪捐了一部分出来,交给毛泽东作为革命活动的经费。就在这一年的冬天,他们结了婚。

关于自己与毛泽东相爱的经过,杨开慧在其1929年6月所撰《六岁到二十八岁》一文中回忆说:“听到他许多的事,看见了他许多的文章和日记”,“我就爱了他”,婚前有“差不多二年的恋爱生活”。在同一篇文章中,她还写道:“我觉得为母亲而生之外,是为他而生的”,“假如他被人捉着去杀,我一定要同他去共这一个命运。”1927年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领部队上井冈山,杨开慧留在家乡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曾于1928年10月写有《偶感》一诗:“天阴起朔风,浓寒入肌骨。念兹远行人,平波突起伏。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备?孤眠□爱护,是否亦凄苦?书信不可通,欲问无□□。恨无双飞翮,飞去见兹人。兹人不得□,□怅无已时。”凡此种种,皆可见她对毛泽东爱之至深。



【注释】

〔堆来二句〕谓自己因相思而愁苦,夜不成眠:愁来堆积在枕头边,像什么呢?好像江海波浪翻滚。

〔夜长二句〕怎,疑是“恁”字的传抄之误。“恁”,如此。二句是说,无奈夜是这样的长,天色是这样的难明,只好披衣起床,无聊地闲坐在轻寒之中。

〔晓来句〕晓,拂晓、天亮。百念皆灰烬,即“万念俱灰”,一切想法都化作了灰烬,极言失望。据此,当时词人与杨的恋爱或有所梗阻、波折,详情莫考。

〔无凭〕没有倚靠。凭,这里读去声。

〔一钩残月〕清晨行将隐没的一弯如钩的月亮。宋代秦观《南歌子》(玉漏迢迢尽)词曰:“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对此句〕此,代指上句所描述的凄清景象。无由,无从。以上二句是说,面对着向西流逝的那一钩残月,不由人不凄然落泪。



【押韵格式】

本篇守谱押用四部不同的韵,句句皆叶,两句一换,两仄两平相间。具体地说,“状”、“浪”相叶,“明”、“中”相叶,“烬”、“凭”相叶,“流”、“由”相叶。按“明”与“中”、“烬”与“凭”本来分属不同的韵部,这里是用方音取叶。



【异文】

本篇下片第二句,别本作“剩有离人影”。



【鉴赏】

这首《虞美人》词是毛泽东诗词中风格最为独特的一首作品。毛泽东诗词皆以豪迈奔放、气魄雄伟为主,即使像《蝶恋花·答李淑一》、《贺新郎》(挥手从兹去)等爱情词作也都带有这样的特色,而这首词却纯然是传统的婉约格调。

此词作于1920年,是写给其恋人杨开慧的,所抒的“愁”是相思之愁。共同的追求、共同的事业,使他们心连着心。如果说革命事业是他们的英雄志,那么这首词作则表现了他们的儿女情,是真挚崇高的爱情的表白。这种相思离愁毕竟多少、毕竟如何?词人劈头以一问句提唱:“堆来枕上愁何状?”再用“江海翻波浪”来摹写兼作对于上问的自答。一提一顿,在语感上形成了波澜起伏的韵律。“愁”本是看不见、摸不着、没有形体、没有重量的情感,不假物以形容便不易感知,所以文学作品写愁,每每采用比喻的手段。如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用“一江春水向东流”为喻,宋人贺铸《青玉案》词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为喻,秦观《浣溪沙》词用“无边丝雨细如愁”为喻。毛泽东这首词也是如此,在他笔下,“枕边”的愁思竟可以堆积起来,如长江大海中的波浪一样,层层叠叠,翻腾不息。比起前引那些写愁的名句来,他写得较有气势,表现出感情的潮汐不断奔袭的动态,于婉约之中又透出豪放的力度。

这样的愁情奔涌而来,词人自然夜不成寐。辗转反侧,就更觉夜长难明。“志士嗟日短,愁人知夜长”,这是心理的作用,是时间的相对论。词人因不眠而嫌夜长,盼天明而夜色依旧,于是进而怨天“怎(恁)难明”!“恁”带有明显的责难、埋怨的语气。无可奈何之际,词人干脆披上衣服起床独坐,在略有寒意的屋中,让思绪无拘无束地驰骋。“披衣”、“起坐”,抒情主人公复杂的内心活动,全不直接交代,只以这两个动作写之,至此上片戛然而止,这就给读者留下很多想象的“自留地”和诗意的“潜台词”,耐人咀嚼、回味。

下片沿着时间顺序,从天明着笔。彻夜未眠,捱到天亮,身体自然倦怠,心情也是百念俱灰。唐人李商隐《无题》诗曰:“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本篇所谓“百念皆灰烬”,似也含有“一寸相思一寸灰”的意思。这时词人舒展舒展倦极了的腰身,仰天长叹。不经意间忽见“一钩残月向西流”的景象,又陷入愁思之中,禁不住潸然泪下。秦观词有“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之句,画面是静态的,而本句曰“向西流”,则为动态,富有表现力。《诗·豳风·七月》曰:“七月流火。”汉人曹植《箜篌行》诗曰:“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晋人刘琨《赠卢谌》诗曰:“功业未及见,夕阳忽西流。”或曰星“流”,或曰日“流”,此则言月“流”,均妙。人们常说天色如水,那么,月亮轻盈得正如一叶小舟也可以在如水的天中漂流。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既写拂晓天空之实景,又烘托、渲染出相思之情。天气薄寒,残月如钩,构成了一种凄清的氛围。这氛围更引起词人纷繁复杂的思绪和感伤之情,因此他说“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全词的布局很别致:上片写长夜未眠的相思之愁,亟切盼望着“天明”;下片以“晓来百念皆灰烬”,写“天明”之后,愁更重于夜间。上下片合起来便是“日夜思念”,构成一个完整自足、曲折回环的结构。作者似不经意地写来,不刻意雕琢,一任感情的火焰喷薄而出,但其中自有真气斡旋。反复涵咏,我们能够体会到她“潜气内转”、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

这首词展现了毛泽东情感世界的另一面。正如苏轼词有“大江东去”(《念奴娇》)之豪放,又有“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之缠绵;辛弃疾词有“壮岁旌旗拥万夫”(《鹧鸪天》)之雄奇,复有“宝钗兮,桃叶渡”(《祝英台近》)之旖旎一样,毛泽东词除了恢宏廓大之外,也有这样的细腻深沉。一个杰出的词人,他的才华不是一格可以拘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毛泽东的这首词有着他的其他诗词所无法替代的独特的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