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诗词研究《四言诗》

毛泽东诗词研究《四言诗》

▲一九一五年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创作背景】

1914年,为了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帝国主义者乘此机会,出兵占领了原为德国势力范围的我国山东,并妄图进而独占我中国。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当面向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提出了五号“二十一条”秘密条款,其主要内容是:(一)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并加以扩大。(二)延长旅顺、大连(均属辽宁)及南满、安奉二铁路(分别为长春——大连,丹东——沈阳)的租借期限为九十九年,并承认日本在“南满”(东北地区南半部)及东部内蒙古的特权。(三)汉冶萍公司(中国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统辖湖北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江西萍乡煤矿)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四)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给第三国。(五)中国政府须聘用日本人为政治、财政、军事顾问,中国警政及兵工厂由中日合办,日本在武昌与九江、南昌间及南昌与杭州、潮州(属广东)间有修筑铁路权,在福建有投资筑路和开矿的优先权。当时,袁世凯正阴谋称帝,急欲取得日本帝国主义者的支持,乃派外交总长陆徵祥、次长曹汝霖与日本代表秘密进行谈判。5月7日,日本提出最后通牒,限袁世凯政府于两天内作出答复。5月9日,袁世凯除对条款第五号的一部分声明“容日后协商”外,都加以承认。5月25日,陆徵祥与日置益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南满洲及东部内蒙古之条约》、《关于山东之条约》。日本帝国主义者的侵略行径和袁世凯政府的卖国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大规模的反日爱国运动的浪潮。在这股爱国浪潮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的教习石广权先生于痛慨之余,辍寝废食,集录日本帝国主义者数十年中祸我中国的大量事实以及朝鲜、越南亡国后的悲惨状况,编成《明耻篇》一书,意在教育、激励学生和民众勿忘国耻。是书由该校同学集资刊行,毛泽东也得到了一本。读后,他激动地援笔濡墨,在封面上题写了这首四言小诗。

次年7月25日,毛泽东在给同学萧瑜的信中,详述了他对中日关系现状及前景的判断:“(日本)无论何人执政,其对我政策不易。”“日人诚我国劲敌。我以纵横万里而屈于三岛;民数号四万万,而对此三千万者为之奴。满蒙去而北边动,胡马骎骎入中原。况山东已失,开济之路已为攫去,则入河南矣。二十年内非一战不足以图存,而国人犹沉酣未觉,注意东事少。愚意吾侪无他事可做,欲完自身以保子孙,止有磨励以待日本。”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我国东北;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历史证实了毛泽东的英明预见。



【注释】

〔四言诗〕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一种诗体,全篇都由四字句,或主要由四字句构成,故称。春秋时期及此前的诗歌,如《诗经》中的作品,就大多是四言。汉代以后,格调稍变。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民国奇耻〕民国,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纷纷响应。次年1月1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南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称中华民国,选举孙中山先生为临时大总统,并组成了临时政府。2月12日,清宣统帝退位,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于结束。由于资产阶级向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妥协,孙中山先生将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给了袁世凯。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就职。从此直至毛泽东写此诗时,民国是由袁世凯的北洋军阀政府在统治着。奇耻,极大的耻辱。

〔何以报仇〕何以,如何。

〔在我学子〕学子,学生。以上二句是说,怎样才能向日本帝国主义者报仇洗雪国耻呢?这就要看我们这些青年学生了。



【押韵格式】

本篇押用同一部仄声韵,韵脚分别是“耻”、“子”。



【鉴赏】

四言诗是中国最古老的诗歌形式,是先秦时代最重要的诗体。东汉以后,随着社会生活的日益丰富,汉语词汇双音节化,五言诗逐渐兴盛,取代了四言诗的地位。正如南朝梁钟嵘《诗品序》中所说,四言诗“每若文繁而意少,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魏晋之际曹操、嵇康等还写出过一些四言诗的名作,以后除史赞和铭文等应用文中尚习用之,四言体诗很少再出现了。五言诗与四言诗相比,其容量确实要大得多,而且朗读起来舒缓悠长,更富有抒情性和雍容的韵味。但若就抒情的简洁有力而言,则四言诗似仍有一日之长,因为它文句简短,读起来便觉顿挫、急促、有力。试比较汉代曹植《七步诗》“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与周恩来为皖南事变死难烈士志哀诗“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即可味知。周恩来的诗句虽然出自曹植,却比曹植诗更激越有力。诗歌表达的感情不同,表达形式也就各各不同。这首诗正是为了适应抒情内容的需要,选择了四言的形式。

这首小诗是毛泽东读《明耻篇》后对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行为抒发愤慨之情的作品,本非有意为,故采用这种类似誓词的形式。“五月七日”,四字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含义。这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就在这一天,日本帝国主义向北洋军阀政府提出了承认“二十一条”的最后通牒。此前,日本侵略者觊觎我中国,一步一步地吞食我国领土和主权;此后,袁世凯为了阴谋称帝,不惜卖国求荣,在四十八小时内即对“二十一条”加以承认。诗人只举这个日子,便概括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强盗行径和袁世凯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罪行。这一天,真是“民国奇耻”!不说“国之奇耻”而说“民国奇耻”,“民国”二字构成强烈的讽刺。名为“民国”,而实际上却是北洋军阀的天下,是卖国贼的天下!孙中山先生等革命先行者浴血奋斗而建立的“中华民国”先为大盗袁世凯窃取,现在又被他拱手出卖。这对“民国”来说,不更是一种奇耻吗?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可谓尺幅千里。

上两句以叙事为主,是叙述的笔调。下两句则以抒情为主,用问句和感叹句,使诗的语感波澜变化。“何以报仇”这个问句,颇有力度,充满拔剑而视的豪气。但挽救祖国危亡,振兴中华民族,报民族仇,国家恨,这历史重任该由何人来承担?作者先用问句一提,紧接着用感叹的语句一顿,掷出沉甸甸的四个大字——“在我学子!”这是一个爱国青年向时代作出的最宏亮的回答:拯救祖国的重任,不靠天,不靠地,更不能靠北洋军阀政府,它历史地落在我们这些满腔热血的青年学生身上!这四个字坚如金石,掷地有声。这已不仅仅是抒发个人的豪情壮志,而成为号召青年学生讨伐帝国主义侵略者与袁世凯反动政府的檄文。

写这首诗时,毛泽东还只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学生。但从这首诗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关心国家、民族前途命运,以天下为己任的布衣爱国之士的伟岸形象。文如其人,她体现了青年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鸿鹄之志与绝代风采。当然应该承认,此时的毛泽东还并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他只是希望青年人尽快觉醒,挽救祖国,还未能从发动工农大众、使天下人民觉悟的高度来认识中国革命的意义。

古体诗不讲究平仄格律,但唐宋以后的古体诗因受近体影响,大体也都平仄协调,追求读时“口吻调利”。然而毛泽东此诗一反其道,出之以“拗”,恢复了古体诗的本色。十六个字当中,仄声字居十三,平声字仅三个,这种轻重失权、欹侧突兀的搭配,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激昂慷慨、磊落不平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