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袁枚·桐江作》原文赏析
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
久别天台路已迷,眼前尚觉白云低。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
乾隆四十七年(1782)袁枚已六十七岁。他在晚年,一年有半年出游。这年去浙江玩天台,归来过桐江写了四首绝句《桐江作》,此处所选为首尾两首。
浙东江水素以清秀著称。作者从天台返回,愈走愈近杭州,第一首就抓住这个特点:“桐江春水绿如油,两岸青山送客舟。”两句写归舟所见,水碧山青,而山又多情列岸送客。本来只是舟从丛山中穿行,但写成“两岸青山送客舟”就把山拟人化了,这是诗词中惯用的手法。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这是就上句来评论这些山的特点,在天台可以说是“奇险多而明秀少”,愈向杭州走近,山就愈来愈小巧玲珑而奇险之态少了,“明秀渐多奇险少”,对山的评论简括而形象。“分明山色近杭州”,语有双关,既说这些山色近似杭州,又说路程已靠近杭州。这后二句可以看出作者的笔力。
“久别天台路已迷”,表面只是写别天台归来已久,记不清路了,实际他还暗用刘阮入天台的神话,使人不觉。“眼前尚觉白云低”,这句写对天台的怀念,虽然别久路迷,但是人好像仍在高峻的天台山上,俯视白云。“诗人用笔求逋峭,何不看山到浙西?”太史公历览名山大川而为《史记》,杜甫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而成诗圣,古人都认为为诗文应得江山之助,前人云: “诗章易得,逋峭难为。”逋峭指文势曲折奇险多姿,绝无平板之嫌。这两句诗根据前人经验,说明要想得到逋峭的诗章,必须到浙西看山得江山之助。这两句一方面表明浙西之山多逋峭,一方面暗示自己的诗篇正得江山之助,用笔逋峭。这是回应总结这次游天台一路山水的体会。现在地理的观点,钱塘江之西、杭州、嘉兴、湖州为浙西,天台雁荡等山水奇奥险绝处都属浙东范围。此诗第一首: “明秀渐多奇险少,分明山色近杭州。”表明杭州山是明秀而少奇险,天台等地山多奇险,此诗所指“浙西”即今浙东山区,如天台等地,应该注意。
《桐江作》一共四首,一、四两首主要写山,二、三两首写舟行。舟行桐江,所写不只桐江景物,特别是末首完全不提桐江而回味天台的感受,这是玩山归来桐江舟中所想,题目不作《桐江》而作《桐江作》,正是因为这末一首的总结不在桐江,只不过告诉读者,这几首诗是桐江写的而已。这里可见命题的考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