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陈恭尹·村居即事(录二)·才生文字即风波》原文赏析
才生文字即风波,鬼哭虽然吏亦歌。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
作品有感于官吏以笔杀人,愤然写下此诗予以尖锐的揭露。诗的一、二句写鬼和吏对苍颉造字的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淮南子·本经训》记云:“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看来文字的出现对鬼来说是一场灾难。诗人用“虽然”二字一作转折,引出了官吏们截然不同的态度,官吏们为文字的出现兴奋得高歌。吏歌与鬼哭对比鲜明,此即由于文字的出现而引起的“风波”。紧接三、四句便写道:“三尺龙泉方寸印,不知谁较杀人多?”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认为战争酷烈,杀敌三千,自损八百,一场战争下来,死伤无数。而官府断案杀人则是个别的、少量的。诗人却对“三尺龙泉(剑)”与“方寸(官)印”,二者到底是谁杀人多提出了疑问,这就说明他实际上是认为以印杀人比以剑杀人要多得多。两句诗是对封建社会衙门、官吏草菅人命吏治腐败的强烈控诉。“方寸印”之所以比“三尺龙泉”杀人更多,完全是由于封建专制制度政治腐败的结果。诚如作者一首咏笔诗所云:“手剑不到处,霜锋时赖君。”以剑无法杀人,则以笔代之。所以,“吏亦歌”的真正原因是,文字的产生,给官吏们多了一种以文字杀人的手段。他们舞文弄墨,虚拟一些莫须有的罪名,滥杀无辜,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这层意思,有待读者仔细玩味寻绎方能得之。
陈恭尹写此诗,当有个人的亲身感受。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销三藩(清封明朝降将耿仲明为靖南王,尚可喜为平南王,吴三桂为平西王,称三藩),吴三桂、耿精忠(仲明孙)、尚之信(可喜子)先后起兵反清,不久即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据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诗话》记载,三藩之乱后,陈恭尹曾“以重名为时所忌,下狱二百日”。而此时的作者早已“无复远游之志”(《中游集序》),不再有抗清活动,过着平民的生活。二百日之灾,实在是一场冤狱。这使诗人对封建社会衙门滥施王法、曲解律例的黑暗,有了更清醒的认识,故发而为诗,予以猛烈的抨击。
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造成悬念,并引导读者联想,使读者自己用活鲜鲜的生活中的实例加以补充,包含了极为丰富的社会内容。全篇质朴无华,但笔锋尖锐泼辣,思想深刻,是掷向封建专制制度的投枪和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