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解缙·桑》原文赏析

古诗《解缙·桑》原文赏析

一年两度伐枝柯,万木丛中苦最多。为国为民皆是汝,却叫桃李听笙歌。

《诗话总龟》载蒋密《咏桑柘》中的两句诗:“绮罗因此木,桃李谩同时。”解缙的这首诗在取材与表现上和它有类似之处,但稍加比较即会发现解诗的立足点更高些,思想也更深刻些。

蚕有春蚕与秋蚕,所以养蚕的人要“一年两度”采摘桑叶,而作为“桑”来讲,一年两遭采折,实在是千万种树木中受苦最多的了。诗的一、二两句可以说是“叹”,叹其遭遇之苦。但是,虽“苦”犹“荣”,“为国为民皆是汝”,该是何等荣耀!不过“赞”得如此之高,是不是诗人们常用的“夸张”呢?不!大家知道,衣食是国计民生中的大事,蚕丝很早就是重要的纺织原料,因而也就是封建国家的一大经济来源,所谓“藏于不竭之府者,养桑麻,畜六畜也”(《管子》)。而桑之可贵,也不仅其叶可以喂蚕,而且其皮可制纸,果实可食,叶、果、皮、根皆可入药,可见“为国为民皆是汝”还是实有所指的。这里与其说是诗的“夸张”,倒不如说是诗的形式限制了对它的“为国为民”作具体的论述,所以我们不得不略作一点补充。由“叹”而“赞”,角度与内容虽不相同,却有联系,并且在思想感情上也是沿着一个方向层层推进的。至此,诗还剩下结尾一句,写什么呢?若是顺着上面的思路补上一句,也无不可,比如像施闰章的《漆树叹》:“斫取凝脂似泪珠,青柯才好叶先枯。一生膏血供人尽,涓涓还留自润无?”全诗深沉悲切,一“叹”到底。但解缙的这首诗却不是这么顺势而下,它的尾句突然跳出了原有的对象——桑,用“却”字一转,引出“桃李”。古人常在桃李林中,亲朋相聚,伴以诗酒丝竹,吟歌赏春,那就像李白写的:“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春夜宴诸从弟桃花园序》)。这些话是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想象“桃李听笙歌”的。诗人对于“桃李”不言其他,只突出以其“灼灼其华”而获得人间的欢乐与享受,如此反挑一笔,自然与只有“奉献”而无“享乐”的“桑”造成了强烈的对比。有了这个对比,诗就不仅仅局限于“叹”和“赞”了,更表现出一个深刻而严肃的主题,那就是人世的不公!要知道“不公”,是阶级社会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突出而普遍的现象。试看: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诗经·伐檀》)“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嫉邪赋》)“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李白《古风第十五》)。“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老天爷不肯辨清浊,好和歹没条道。善的人欺,贫的人笑,读书人都累倒。”(无名氏《朝天子·志感》)。“世间多少不平事”,笔底多少悲愤诗! 解缙的《桑》也是其中的一首,它以咏物的形式,对比的方式,旁见侧出的手法,明是写物,实是写人,写社会,讽喻不露,似浅还深,耐人寻味,同样地体现了中国诗歌直面人生,爱憎分明,抨击“不公”,揭露黑暗的传统的现实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