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杭世骏·晚秋游莲居、报国两招提》原文赏析

古诗《杭世骏·晚秋游莲居、报国两招提》原文赏析

秋深淡疑夕,幽兴任所选。野色迹鸟飞,翠影逐人转。缘溪径石桥,散策入僧院。出林清磬圆,到水凉云变。洗钵鱼不惊,坐树叶屡颠。不辞竹风吹,时得花雨溅。了知佛香清,矧恋乡土善。视荫惜遍归,境过意频眷。

一个晚秋的日子,诗人步出杭州市东的庆春门,选游了莲居寺和报国寺。诗题是“招提”,系梵语,即寺院。此诗描写了两寺的幽秀景色,表现出一种宁静、淡泊、闲适的情致。

首四句写出游的天气、兴致和大自然的景色。时间是深秋,日色冷淡,虽是白昼,却令人有日暮天晚之感。诗人忽发郊游的 “幽兴”,信步城东,选择了去莲居、报国两寺游览。杭州乃天下名胜,也是诗人的故乡,姑不说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的西湖,也不说灵隐、岳庙,就是虎跑、钱塘,亦是奇趣无穷,令人缱绻留连。可诗人却选游了莲居、报国两寺,足见它们是极富魅力的。诗人出得城来,但见天高野阔,鸟在长空中随秋色而飞,人逐青山绿水而游,大自然的美景,实在令人心旷神怡。“野色迹鸟飞,翠影逐人转”是两个特殊的句法结构,实即现代汉语的 “鸟迹 ( ‘迹’作动词,有 ‘跟踪’ 之意)野色飞,人逐翠影转”,这里的 “人”,指诗人自己,但也包括所有郊游之人。接下来八句写出游的行踪、所见和兴致。诗人拄杖沿溪经过一座石桥,于是到了莲居、报国两寺。诗中的 “缘溪”,即 “沿溪”; “散策”,策,手杖,散策,拄着手杖。虽然诗人年事已高,但游兴颇浓。他穿竹林,遥听古刹传来的僧人念经击磬声,觉得既清妙又圆润;他逐清溪,俯看明静的溪水中映照出的朵朵流云,似乎感到云都变凉了。诗人徜徉清流,看到寺僧在溪边洗涤盂钵,水中游鳞往来翕忽,在争逐钵中残羹剩肴,全然不为人所惊恐;诗人憩息树下,秋风吹落黄叶,树枝频频颤抖;风从茂林修竹吹来,花从老树枯藤飘洒,时不时地落下一阵“花雨”。此情此景,真是妙趣无穷,尽管秋风生凉,但诗人却留连忘返,“不辞竹风吹”,正表明诗人醉心山水,爱好自然的幽趣。以上八句,写秋景秋色如画。风云、竹、树、溪、桥、寺、林,僧磬、鱼、水,一一争赴作者笔端,人在画图中,佳矣!美矣!好山好水看不够。诗的最后四句,是对这次出游的眷恋。“了知佛香清”,“了知”是明白知道,“佛香”指佛寺宝刹。这句说通过此次郊游,诗人明白地知道了佛寺的清静。“矧恋乡土善”,“矧”,况且,表递进的关联词,乡土,故乡,此指杭州,同时也暗指佛国,与“佛香”对举成文。古人以为,人死成佛,归宿于西方极乐之乡,故称西方为自己的出生之地。这句说,佛寺乃清静无为之所,更何况它又是人们爱恋的乡土。这两句实为全诗的总结,杭城的秋景,诗人的幽趣,俱一并在此结穴。最后两句是写诗人对这次出游的留恋之情:诗人久坐树下,时间在慢慢地流逝,树阴变暗,天色已晚,出游之人也该回家了。这时,一种游兴未尽,但又不得不立即回家的惋惜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只好重扶策杖,极不情愿地循来路步入归途,一路上他频频回首所过之境,无一不使他产生一种深深的眷恋。全诗也就在一片缠绵悱恻的意境中结束,给读者留下无限幽思,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