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傅若金·衡湘驿》原文赏析

古诗《傅若金·衡湘驿》原文赏析

烽火连诸郡,旌旗转百蛮。野莺先客至,江雁及春还。吴楚青天迥,潇湘白日闲。登临慰怀抱,况复近乡关。

这首诗当是傅若金出使安南回到衡湘驿时的作品,诗中描写了在驿站见到的春天景色,表现了渐近故乡时的喜悦情怀,诗风简洁洗练,清新明快。

在元代,为了加强统治,驿站建立相当完备,全国有一千五百多处,为往来的官员、军队提供居住、饮食和转运的便利。衡湘驿就是其中之一,在湖南衡阳附近,是从中原通往广州、安南的要冲,地位十分重要。诗歌的题目是《衡湘驿》,但首联并不从驿站入手,而是从远处落笔,先交待来驿站的原因:“烽火连诸郡,旌旗转百蛮。”当时,安南诸郡正在发生战争,元朝派遣使者前往诏谕,诗人就是使者之一。“烽火”,即战争。“旌旗”,犹旌节,乃使者所持的旗帜和信物。“百蛮”,出 《诗经·大雅·韩奕》: “以先祖受命,因时百蛮。” 指与华夏对称的诸少数民族,此特指安南诸郡的各种南方少数民族。前句一个“连”字,说明了安南诸郡正是遍地烽火之际,战争普遍而又激烈,后句一个“转”字,分明见出使者们出入于战火之中,到各处诏谕的情景。两句高度概括,把这样广大的地区和复杂的情事,包括自己来衡湘驿之由,都交待得清清楚楚。其中烽烟滚滚、旌旗飘扬的战争景象,又使诗歌一开始就显得气势雄壮,发端十分有力,这和下面即将描写的和平宁静的气氛形成对照。刘坡公《学诗百法》说: “起笔时尤以来势突兀为胜,若一涉平淡,便觉句法不挺矣。”这两句堪称“来势突兀”,起得劲挺不凡。

中间两联,是作者来到衡湘驿登高眺望时,见到的春天景色,由近而远,渐次推开。颔联“野莺先客至,江雁及春还”,是写近景。诗人看到树间的黄莺正在飞来飞去,清脆地鸣啭; 江边的大雁也在趁着美好的春天,互相呼唤,向北飞还。这春天的南国风光是多么美好啊! 诗人刚从战火纷飞的远地归来,看到这些情景,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慰藉。诗中 “先客至”、“及春还”,把黄莺和大雁写得很有情意: 仿佛黄莺是和诗人一道从南方结伴归来的,但它却比自己跑得快,先我而至了; 大雁更是非常懂得节候,刚到春天就及时地回去了。这样描写,不仅融情于景,使自然景物带上了强烈的感情色彩,而且也因景见情,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希望早日归家的迫切心情,画意诗情,十分生动。颈联“吴楚青天迥,潇湘白日闲”,是写远景。由于江雁归飞的导引,诗人的视线转向了更为辽阔的空间。看吧,那吴、楚之地的天空,是多么晴朗而高远; 潇水和湘江两条河流,在白日的映照下,显得明澈而又闲静。这真是一幅绝妙的江山平远图,它从淡淡的勾勒中,传出了平和、宁静而又清新明媚的气息,让人领略到春光的美好。如果说颔联中诗人还多少带着一点从战乱中归来的行色匆匆之意,那么到颈联中,这种匆匆之意也早已被春光所净化,心情变得舒畅而又熨贴了。这两联写景,明丽如画,真切动人,而且由近而远,富于变化,特别是颈联景象十分开阔,更加拓展了诗意。

尾联 “登临慰怀抱,况复近乡关”,才正面点题,说明作者正在衡湘驿的高处登眺,那映入眼帘的一切,是这般美好,给人以深深的安慰。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庆幸自己从战乱中平安归来之意。最后一句“况复近乡关”,又把意思推进了一层,衡湘驿离诗人的家乡江西新余县不远,很快就可以到家了,“况复”二字中,隐含着万分欣喜之情。这最后一联,是对全诗的自然的结束,但又一波三折,含意丰富,给读者留下了品尝不尽的余味。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第一联本可不用对偶,但作者却用了对偶,一开始就给人以格律精严的感觉。并且,前三联的对偶都十分工整,字字精当而又自然,充分显示出作者语言文字上的深厚功力。全篇以对起,以散结,与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诗情正相吻合,形式与内容做到了有机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