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李銮宣·推车谣》原文赏析

古诗《李銮宣·推车谣》原文赏析

只轮车,双足趼。夫为推,妇为挽。老妪稚子坐两头,黄土满身泪满眼。问从何处来?曰从山东来。问从何处去,乞食远方去。车上何所有?破毡裹敝帚。车中何所施?草根兼树皮。欲行不行行蹒跚,昨日今日并无粒米餐。长跽乞怜,求施一钱; 一钱不救君饥寒。只轮车,车转毂,老妪呜呜抱儿哭: “卖汝难抛一块肉,不如老妪经沟渎。”

在封建社会中,每遇灾荒战祸,贫苦农民在家乡无以为生,往往扶老携幼,举家离乡,沿途乞讨,构成一幅幅极为悲惨的“流民图”,这首《推车谣》所展示的画面,即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一幅。

诗歌一开始,像是从远到近,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 一条通往集镇的山路上,伴着嘎吱、嘎吱的令人心碎的车轮声,一辆独轮车缓缓行来,越来越近。一对衣衫褴褛的夫妻正吃力地引车前行,丈夫在后费劲地推着,妻子在前,肩挎车绳,弓着腰一步一步地往前拉,他们的双脚,早已磨出一层厚茧。车上,一老妇、一孩童分坐两头,身上,扑满了黄土; 眼中,饱含着泪水。这里,只寥寥几笔,由一辆独轮车,引出了一个家庭的辛酸: 写夫妻,由一“推”一“挽”,勾画出他们胼手胝足,为求生计拼命挣扎的形象; 写老小,则通过黄土覆身、泪流满面的情态描写,活脱脱地表现出他们内心的悲怆。这样,给读者以强烈的视觉感受,集中展现出背井离乡、举家逃难的悲剧,令人产生深深的同情。

接着,从“问从何处来”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式,连发四问,通过逃难人之口,揭示了这一家此行的缘由——家境的贫寒。“乞食远方去”,虽然不知这家人遭了天灾,抑或人祸,但仅以小车一辆,举家去远方乞食。要是在家,或许尚有一线生机,决不至落到这般田地的。而车上的“所有”、“所施”,更是令人目不忍睹。全部的家当,不过仅有一些破毡烂被; 而吃的呢?仅有草根树皮。这悲切的所答,借逃难人之口道出,不仅增加了诗的真实感,也分明蕴涵了多少哀怨、愁苦与倾诉。

问答至此,诗人笔锋一转,道出了主人公的更为严酷的现实。“欲行不行行蹒跚”,直把主人公那种矛盾的心理、极度的困乏、内心的凄苦表现得淋漓尽致。整整两天了,他们粒米未进,肚空人乏,哪里还能推车起步?于是,全家人只有长跪于地,向路人乞讨施舍。但是,“一钱不救君饥寒”,包括诗人在内的路人,直端端地指出了这样一种必然的结局,所施这点儿钱,又哪里能解决你们的衣食于万一呢?诗人用这一预言式的感慨,真实地指出了逃难人就连离家乞讨这惟一的路也走不通这一事实,但不直接道出,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的空间,这就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最后,诗人用老妇惊心动魄的哭诉,将逃难人的悲惨遭遇推向了高潮。车轮一圈圈缓缓地转着,逃难人又上路了。车声嘎嘎,哭声呜呜,老妇人怀抱孙儿,泪眼模糊,乞讨生活对于有老有小的四口之家,已绝难维持,她彻底绝望了。孙儿是自己的亲骨肉啊,怎肯抛出,还是自己跳下山涧,省却家里的负担吧! 这撕肝裂肺的呼喊,是封建时代劳苦人民对悲惨命运的强烈控诉。儿孙满堂的老妇,不能安度晚年,只能以自杀去换取儿孙们的暂时生存,这就使全诗的主题遽然升华,自然地激发起人们对那个不平的黑暗社会的无比愤懑,也表现了诗人难以言说的悲愤之情。

全诗寓情于事,无论是对逃难人动作、情态的描绘、悲切的答语,还是路人的感慨,老妇的哭诉,都始终融会着诗人焦灼的不安。忧心如焚的强烈感情,寄托着诗人深挚的同情与怜悯。同时,诗中娴熟地运用了民歌的技巧,对“只轮车”的反复描写,如泣如诉;四问四答的叙述,简洁明了;大量口语的采用,更是自然清新,明白如话,正如前人所言:“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