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辞·唐·孟郊》原文与赏析

唐·孟郊

夫是田中郎, 妾是田中女。

当年嫁得君, 为君秉机杼。

筋力日已疲, 不息窗下机。

如何织纨素, 自着蓝缕衣?

官家牓村路, 更索栽桑树。

这是一首反映民间疾苦的诗,语言质朴,哀婉动人。诗人一生,穷愁潦倒,虽做过小官,却始终困顿,虽有文名,却始终未能免于饥寒冻馁,于是使这位“寒酸孟夫子”接触了民众,体察了民情,看到了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加之他性格耿介孤直,不苟同流俗,于是就以诗代言,诉说了社会的不公正、不合理,表达出诗人的义愤。

这是一个男耕女织的家庭,自从嫁给种田郎之后,她便年年月月、朝朝晚晚织布、织绢,现在已经年老力衰、精疲力尽了,但是窗下的那只布机还是“唧唧复唧唧”地响着,操劳不息。倘若说以上的叙述显得平平淡淡,那么接下去一转,就显得极为深沉有力:“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译成白话是:为什么经年织着洁白细绢的人,自己却穿得破破烂烂?这一质问,不只是表示“纺织娘、没衣裳”的悲愤,它深层的含意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不平的状况?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在官府的盘剥下,白绢都上缴了,劳动者只落得破衣烂衫;这揭露包含着血泪的控诉。这样,前边那些看似平淡的话,诸如“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等,都产生了不平常的作用——加强了这揭露和控诉的力量。诗篇到此本可结束,然意犹未尽,再摆出一个事实:“官家牓村路,更索栽桑树”——官家在村路上贴出了告示,命令农家多栽桑树。多栽桑就能多养蚕,多养蚕就能多产丝,织妇就能织出更多的绢,更多的绢归入到官府,统治者就可以更多的享用。这种早期的、超前的、精明的生产要求,实际上是要榨干农家的财和力。末二句点出了“官家”,就把控诉对象直指官僚统治者,从而使全诗的思想性达到一个高度。

全诗以织妇之口,运用浅白的语言来抒写,也是这一诗篇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