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民歌·胡渭州·其二》原文与赏析

《唐代民歌·胡渭州·其二》原文与赏析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

这首诗通过 “寂寂长江”“云山漫漫”的景物写照,抒发了游子天涯漂泊,归期无望的寂寞情怀。

“亭亭孤月照行舟,寂寂长江万里流。”作者以绘画的笔触,抒情的笔调将游子的舟楫置于孤月之下,浩淼的江流之中。“亭亭孤月”,分化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上,“孤”字乃一篇之眼,是抒情主人公孤独之感的对象化,即将主观之感移情到客观的物象上,“孤”字极富主观色彩,立下了全篇的主旨。“寂寂长江万里流”,“寂寂”,极写夜间江面上的冷静、落寞。“万里流”是想象之中的江貌描写。“亭亭”两句从空间上突出了天高地广,将一叶扁舟凸现在烟波浩淼的江面上。这种大与小的极度反差,强烈地抒发出游子的孤寂之情。这两句极富画意,不仅突出了画面的视觉层次——浩浩江流,孤舟夜行,皓月当空,月光如水,烟波浑然,而且也展示了一个广袤无垠的想象空间,同时表现出强烈的动态感,“照行舟”更具景物间的相映成趣,“照”字体现出主动性,即追舟而照,将自然景物人格化。“万里流”有长江日夜奔流的态势,“寂寂”者在此处不仅只是冷静落寞,还有江水默默无声地奔流之意,也就是说,写水不仅表空间,同时也兼写时间,所以说动态既有空间态势,又有时间流逝。

“乡国不知何处是,云山漫漫使人愁。”两句直抒游子乡关之愁。乡国,指家乡。云山,云雾缭绕的高山。漫漫,无边无际。江淹《别赋》: “云漫漫而奇色”。“乡国”二句是说:举目眺望,自己的家乡不知在何方,一看见那无边无际的云山就令人发愁。“乡国不知何处是”是全诗转关之句,与 “行舟”照应,承前写景,抒无涯漂泊的茫茫之感。这两句与崔颢《黄鹤楼》尾联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在形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时间的差异,因此也有景象的不同,崔颢笔下的暮色江城、树貌草色清晰可见,乡关之愁尚有依托之处。而这一首诗表现抒情主人公是在皓月之下,荒江之上,所见是亭亭孤月,漫漫云山,而云尚有归宿之所,自己却是处在洪荒之中,一种强烈的空漠感充斥在环宇之间。这一种愁绪比之崔颢更有一种归路茫茫,归期遥遥的感觉。作者在抒发这一感慨时,介乎情感与理念之间,表达了不可超越自然空间的遗憾,因此心情格外沉重。

这一首七言乐府发挥了叠字的优势,加强诗歌的抒情性,使景物描写更为生动形象,增加了审美的层次。在意境的创造上,极富画意,氛围凝重,描写景物阔而不空,表现环宇,“孤月”点缀,再现汇流,“行舟”映衬,水天之间,“云山”横亘。烟波浩淼,云雾缭绕。景物之间,浑然一体,构成一片灰蒙蒙的境界,这种境界是抒情主人公茫然心态的外化。特别是最后一句以景结情,情韵悠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