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歌·(八角鼓)怕的是》原文与赏析

《清代民歌·(八角鼓)怕的是》原文与赏析

怕的是梧桐叶降,怕的是秋景凄凉,怕的是黄花满地桂花香,怕的是碧天云外雁成行,怕的是檐前铁马叮噹响,怕的是凄凉人对秋残景,怕的是凤枕鸾孤月照满廊。

这是一首表现思妇生活的小曲。此诗所写正是一位在离别中孤居独处的女子,她心中充满了哀怨和忧伤。这种孤寂和伤痛是那样强烈,紧紧地攫住了她的心。可这情感又看不见,摸不到,不能直言道出,于是作者运用了一种高度概括和描写景物作衬托相结合的手法,把思妇的痛苦情感抒写得鲜明、突出,又含蓄蕴藉。

首先,作者把思妇因孤苦寂寞引发的伤痛描述为一个“怕”字。这个字十分浅白,算是口语,而用在此处,却颇能引发联想。一是这“怕”是由种种感受凝聚而成。它自然地使我们想到这女子先前经历过种种心灵的磨难。她的痛苦由浅而深,由轻而重,如今,已时时有一种 “怕”袭上心头。她把这 “怕”在题目中点出,又冠于每句诗的开头,反复申说,让它联递出现,循环往复,在读者耳畔,形成一种绵延的声浪,在读者心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迹,使人不仅好像看到她那凄惶痛楚的面容,并且透视出她那在痛苦中颤栗的破碎的心。第二,这 “怕”字,又有一定的抽象性、包容性,它会引人去探寻、想象其中含蕴的情事。这样,读者的思维想象必然要从这个抽象的字眼生发开去。这时,作者又恰好地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幅秋景,以景衬情,把思妇的幽怨悲戚形象生动地展示出来。

你看,在清冷萧瑟的暮秋,这位女子在庭院彳亍徘徊,触目生愁:秋霜肃杀,草木凋零,曾是满树青碧的梧桐,现在是老枝枯败,黄叶飘飞。看到这些,这女子心有所悟,觉得一阵惊怕袭上心头,为什么呢?她该是从草木的衰朽,想到岁月的推移,韶华的飞逝,并且从珍惜华年,而感伤自己的青春不偶。女儿美在红颜,一旦人老珠黄,便万事皆休。可她盛年独处,只能在忧伤中虚掷青春,花颜暗老,想到这些,她的心怎能不被刺痛呢?清肃的秋日,也有短暂的花季,桂子飘香,黄菊满地,这可是难得的清秋佳景。可这位女子对佳景而无佳期。这花色花香能唤起她对美好生活的憧憬,随即带给她的,却是幸福无望的失意和感伤。良辰美景无心赏,千种风情无人说。因而,这清秋佳景,只能将她刺痛,使她不由得心生惊怕。以乐景写哀情,更增一倍的悲哀。

看秋花,盼佳期,想远人,不禁思忆悠悠。而茫然地举头遥望之时,又见一行行征雁在高朗的秋空渐飞渐远。凝望这远徙的雁儿,她不禁想到那远行的亲人,跋山涉水,一路风尘,他要承受多少劳顿之苦?如今不知行在哪里,驻足何方。这份悬心伤神的牵挂,又怎不让她心痛如绞呢?

这位思妇来到庭院,应该是为了排遣愁思吧?可是她俯仰所见,都痛断情肠。而更可怕的,还是那长夜的辗转反侧,通宵难眠。入夜,她怀着忧怨、期盼、牵挂、焦愁,走入空房,独宿孤栖。那种枯寂与孤苦,要给人多少熬煎?可是,那檐前的铁马风铃,又丁当作响,更添无限的凄凉。而那明月,偏偏又洒下满廊的清辉,如水的月光,更使她心怀撩乱,想入非非。然而,她的秋夜,只能是凤枕独卧,锦衾生寒,……念及此处,她恐怕要眼中滴泪,心儿滴血。于是她又凄惶地自语: “怕的是凤枕鸾孤,月照满廊。”

这首思妇小曲,题旨非常鲜明,写出思妇怀念远人,自伤幽独,在孤独中熬煎度日而悲不自胜的可怕的痛苦。“怕的是”三个字像一个个心灵的点痕串连成线,既贯全诗,昭示主旨;而秋日、秋夜的一幅幅情景交融的思妇念远图,又把这情思表现得可感可观,令人思味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