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慕容垂歌辞(选三首)》原文与赏析

《魏晋南北朝民歌·慕容垂歌辞(选三首)》原文与赏析

其一

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

其二

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

其三

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

《慕容垂歌辞》在《乐府诗集》中属 《梁鼓角横吹曲》。

北朝社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战争频繁。在这些战争中,不论是汉族百姓,还是少数民族百姓,都是各族统治阶级用来进行争夺战争的牺牲品。百姓对为争权夺利而进行的非正义战争是深恶痛绝的。这首诗就表达了当时百姓的这种情感。慕容垂,鲜卑族,前燕时曾封吴王,后为慕容评等排挤,投奔前秦。淝水之战前秦失败,他乘机独立,攻苻丕于邺城。苻丕被迫投降晋,晋于是派刘牢之救苻丕,慕容垂逆战而败,退屯新城,“秦人盖因此作歌嘲之” (胡应麟《诗薮》)。

第一首形象地刻画出了慕容垂贪生怕死的丑恶行态。“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两句,描写出慕容垂在晋军兵临城下之际心惊胆战的情态。他攀登上新城的城墙观望,看到晋军人数众多,蜂拥而至,宛如漫无边际、汹涌而来的大水一样,无法阻挡。这时,慕容垂或许已经吓得颤栗起来,不知所措。吴军,即指晋军。后两句进一步描写出这场战争的激烈及慕容垂的内心活动。“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我,是歌者代慕容垂自称。身分,指身首异处。汉,指被逼在城外与晋军作战的汉人。在当时,少数民族常将自己本民族的人称为 “国人”,而将汉族人称为 “汉人”、“汉儿”或 “汉辈”等,在这种残酷的混战中,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还常逼迫非本族的人为他们打仗。从“枉杀墙外汉”一句,可以看出是汉人在城外为他白白送死。这里,以歌者代慕容垂的口吻和语气,写出了慕容垂贪生怕死躲在城中,而让其汉人在外奋力抵抗白白送死的情状。同时也侧面烘托出了这场战争的酷烈。整首诗讽刺意味极浓,特别是第一句中的“攀”字的运用,以及后两句歌者代慕容垂自称手法,更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增强了讽刺的味道。

第二首写慕容垂在被晋军包围无计可施时,求神拜佛的情状。面对晋军强大的兵力,来势凶猛的不可阻挡之势,慕容垂怎能不愁?他虽然躲避在围城之中,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晋军迟早是要攻进城里来的,不仅 “墙外汉”要白白地送死,自己也将真的身分两处。在这无计可施、走投无路之时,慕容垂想到了佛祖。“烧香作佛会”,就是说要到寺庙里烧香拜佛,请佛祖保佑。“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两句,是他向佛祖祈祷的内容。他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只翩翩而飞的燕子,飞越高墙,逃出晋军的重围。当然,这也只能是他的一种空想而已,因为那如潮水般“无边岸”的晋军早已将新城包围得水泄不通,他就是插上翅膀也难飞出。因而,这首诗只是秦人对其贪生怕死、怯懦无能的丑态的无情讽刺与挖苦。

第三首进一步描写了慕容垂在被晋军包围走投无路时的神态。这首诗的前两句与第一首的前两句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 “攀墙视”变成了“出墙望”。两处所写皆为恰切。当他还不知道晋军的阵势时便“攀墙视”,当他已被晋军重重包围许久之后,便找机会探身出墙而望,皆微妙地刻画出他在不同境况下的不同神态。他“出墙望”,看到晋军依旧是“无边岸”,也就是说晋军决心要置他于死地。这时,他“愿作墙里燕”的希望也破灭了,剩下的惟有是“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这两句也形象地刻画出慕容垂绝望时的神态。他出墙而望,看到 “吴军无边岸”,便立即回到屋子里,呵斥群臣,接着便哀叹不已,他那懊丧悲叹的神态跃然纸上。

这组诗在写法上与其他的北朝民歌有些不同,突出的一点就是善于刻画心理活动,而且这种心理活动又常常是作者想象出来的。如第一首的“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第二首的 “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等。作者用这种想象来达到讽刺的目的。再一点就是此诗对动作描写也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如第一首的 “攀墙视”,第二首的 “烧香作佛会”,第三首的“出墙望”等,都给人以具体可睹的画面,增强了诗篇的形象性与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