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民歌·山歌·树头挂网》原文与赏析

《明代民歌·山歌·树头挂网》原文与赏析

树头挂网枉求虾,泥里无金空拨沙。刺潦树边栽枸橘,几时开得牡丹花?

这是一篇发自女子之口,表示断交绝情的宣言。它理性与形象结合,思辨与感情交织,委婉而明确地道出了抒情女主人公对情郎的失望情绪,表达了她对于真正爱情的追求。

也许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也许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也许是街头邂逅,一见钟情……不管怎样揣测,反正是一对青年男女的心灵发生了撞击,进射出爱的火花。他们开始幽会于河畔林间,留连于花前月下。但多情而又理智的姑娘,并没有完全被爱的美酒灌醉,也没有完全被情的激流吞没,而是激动中伴随着几分冷静,在憧憬着未来的幸福美满生活时,考察着情郎的性情和作为。渐渐地,她发现他并非是自己理想中的白马王子,他们的相恋是不会有理想的结局的。于是,她胸中那燃烧的热情开始降温冷却了,由中意与追求转而至于不满与失望。开头两句:“树头挂网枉求虾,泥里无金空拨沙”,流露出的正是这种失望的情绪。拨沙,即淘金——置沙砾于水中荡涤,以去沙取金。这里,以“挂网”、“拨沙” 比喻对爱情的追求;以“虾”、“金”比喻真正的爱情,爱情的完美结局。抒情女主人公展开艺术想象,运用两个通俗贴切的比喻,从两个不同的角度阐明了同一个道理,表达自己对爱情的思考:一旦错许了终身大事,那便铸成了大错,一辈子也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就如同要捕虾却把网高高地挂在树枝上,要淘金却把力气白白地浪费在无金的泥沙里一样荒唐可笑,徒劳无益。这两句虽然不疾不徐,不怨不怒,但首句中的“枉”字,次句中的“空”字,却明确地传递出内心情绪的激动,且增强了判断的力度,显得毋庸置疑。

既然情郎并非意中之人,那么,究竟原因何在?既然真正的爱情得不到,那么,该如何处理二人之间的关系?最后两句,“剌潦树边栽枸橘,几时开得牡丹花?”便做出了明确的回答。“剌潦树”与“枸橘”都是多生棘刺的植物; 此处以之比喻两人的性格都很倔强,难以相容相处,聚拢不到一起。“牡丹花”,比喻婚姻的美满幸福。前句以比喻揭示双方结合不会美满的原因:是性格不合,都是尖对尖、剌对剌的主儿。结句表达决绝的态度,决定要与对方断交,点明全篇的主旨。结尾很巧妙,运用恰当的比喻,通过无需做出回答的反问句,道出最后的选择,既含蓄委婉又明确有力,既干净利落又耐人寻味。

理性的思考,真实的感情,生动的形象,三位一体,相映生辉,是这首民歌最显著的特点。它通篇都是内心活动的独白,充满着理性的思辨:选错了对象,错许了终身,绝不会得到真正的爱情;双方都是争强好胜的犟脾气,针尖对麦芒,即使是结合了,婚姻也不会幸福美满。纯乎议论说理,但又句句关乎情,丝毫不见议论说理的痕迹,“不近伧父面目”。理性代替感情,冷静代替冲动,说教代替形象,那么诗歌就会呆滞枯燥,毫无生气,丧失其感染人的力量,变得面目可憎了。然而,这首民歌虽议论说理,却与此绝缘,而是“带情韵以行”。这是因为其中的一切,都是由抒情主人公内心的激动、情绪的高涨引发出来的。感情是起因,也是主体,议论说理只是为了渲泄感情的需要才组织起来的。由热恋而到失望,再到决定分道扬镳,这既是女主人公生活中的感情经历,又是其歌唱中的感情流向。议论说理中始终伴随着这种感情的涌动,自然真实地感染着欣赏者。同时,又展开丰富的艺术想象,通过通俗警策的比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表情达意。那树上挂网求虾、泥里无金拨沙的荒谬的意象组合,那生满棘剌、相互排斥的刺潦与枸橘的比喻,那牡丹难开的比喻反问,都恰到好处地表现了抒情女主人公的思辨与情感,启人深思,发人深醒。寓理于情,寓抽象于形象,理性、情韵与形象水乳交融,使这曲绝情歌独有其迷人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