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与赏析

《魏晋南北朝民歌·敕勒歌》原文与赏析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芒芒,风吹草低见牛羊。

属乐府诗《杂歌谣辞》。这是一首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北朝乐府民歌。诗中描绘了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赞美了草原的丰茂和牛羊的繁盛,诗中所表达的诗情画意,不愧为 “千古绝唱”。

全诗虽仅有七句,二十七个字,却令人百唱不厌,常咏常新。诗篇一开始,就点明了草原所在位置。敕勒,种族名,是匈奴族的后裔,北齐时居住于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敕勒川,指敕勒部族所处的平原。阴山,其山脉起于河套西北,绵亘于今内蒙古自治区南境,与内兴安岭相连接。那就是说敕勒川人生活的原野在阴山脚下。“川”字运用得意味深长,它告诉人们,这是个一望无际的广袤的平原。开端这六个字就给人以粗犷豪放的感觉。

接着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两句,极形象地写出了牧区的景物特征。穹庐,即圆顶毡帐。诗人联想丰富,比喻巧妙,认为敕勒川的天幕像毡帐篷一样笼罩着辽阔的大地。这在前两句的基础上,更增加了诗篇的粗犷豪放色彩,将游牧民族生活的天地很形象地勾勒出来了。可谓是天野恢宏,雄伟壮观。不生活在草原上的人,是写不出如此形象感人的诗句的。

最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三句,更是写出了大草原特有的景致。读罢诗句,我们仿佛置身于那辽阔无边的草原上,饱览了那雄浑迷人的景致。苍天浩渺无边,草原茫茫无际,每当风儿吹来草低伏之时,放牧的牛羊就显露出来了。这景致,这画面,怎能不令人陶醉!那苍苍之天,茫茫之野,再加上那在草野中风吹过后而显现出来的星星点点的牛羊,构成了一个艺术上非常完美的意境,可谓是风景如画,美不胜收。

这首诗构思巧妙。诗人先从敕勒川的地理位置、草原的天地特点着笔,层层推进,最后推出草原的自然风光,展现出草原最精彩的画面,读罢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在描写草原的自然风光时,诗人也是颇具匠心,采取了动与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天苍苍,野茫茫”,这是静态。诗人突出地描写了天地苍茫的博大浑成。但只有静态之景,没有动态的画面,那是缺乏情趣与活力的,为此,诗人用风“吹”来突现草畜之盛。正是由于这动、静相结合起来的描写手法,才使诗篇达到了感人至深的艺术境地。

句式自由,粗犷奔放,仅仅七句诗,却有三言、四言、七言等不同句式,使诗篇显得错落有致,气势跌宕,读起来韵味深长,粗犷奔放。这首诗产生虽然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但至今读起来仍然给人以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