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惺》明代诗赏析

钟 惺

【作者介绍】

钟惺(1574—1625),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曾任南京礼部祠祭主事,在秦淮水阁读史,常至深夜。又曾入蜀,其《忠州雾泊》有“渔艇官舟晓泊同,蜀江愁雾不愁风”句。后以佥事提学福建,因丁忧归,卒于家。谭元春曾作《丧友诗三十首》,其一云:“两人生死获交终,不问谁亨与孰穷。同守一檠茶果缺,乱书堆里眼匆匆。”其七末云:“官罢祸轻身便死,可知天意党凡愚。”有《隐秀轩集》。

他为人严冷,不喜与俗客交接,故事迹也简单,但在晚明文坛上,却颇有影响,自成一派。后人对他的评价,毁誉不一,但毁多于誉,甚至一笔抹杀。他认为七子拟古之弊在于极肤极狭极熟,于是力求孤情僻怀,幽境冷味,使文字到极无烟火处。但矫一弊又生一弊,在实践上专寻好意,不理声格,意在矫枉,太逞偏锋,流于艰险晦僻;苦心觅句,每露刻镂之迹,曹学佺(能始)批评钟、谭诗“清新而未免有痕”,他自己也承认是“极深中微至之言”(《与谭友夏》)。其《昼泊》的“树无黄一叶,云有白孤村”句,即是一例,冷峭与隐晦,兼而有之。

但钟诗在洗刷庸俗、繁缛、滥熟这方面,还是有其特色;在对师友的抒情上,尤多性情语,如《寄友夏书》的“欲闻别来事,难尽即时书”,《怀谭友夏……》的“寄书与对面,已自不相同”,《谭友夏自越归晤别于锡山》的“凡子吟能及,皆予梦所寻”,皆情透纸墨。《郭景纯墓》的“以此江中月,为君地下灯”,亦佳。《后懊曲》的“窃玉移花事,卧薪尝胆情”,两语本皆熟语,两事原大不同,移用于一联,遂成异想。

陈衍《石遗室诗话》卷六引施愚山(闰章)与陈伯玑(允衡)书:“大抵伯敬集如橘皮橄榄汤,在醉饱后,洗涤肠胃最善,饥时却用不得。然当伯敬之时,天下文士,酒池肉林矣,那得不推为俊物。”伯玑复书云:“冷之一言,其诗其文皆主之,即从古人清警出。其平日究心经史庄骚,以官为隐,以读书为官,其人实不可及。”此则将诗品和人品相结合。陈氏自己云:“是竟陵之诗,窘于边幅则有之,而冷隽可观,非摹拟剽窃者可比,固不能以一二人之言,掩天下人之目也。”这些都是公道话,也是钟惺的真赏者。我们从钟氏大部分作品来看,每句都是经过苦思严求,即使不作过高的评价,也不能全部否定。沈德潜的《明诗别裁集》却一首都不选,好像晚明诗坛中不曾有过钟惺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