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微雨》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这是一首咏物诗,但和《蝉》 不同,它不含什么寓意,而是致力于事物特点的刻画,全从虚处落笔,借助人物对周围环境的极细微的感触与体验,从侧面工巧入神地将微雨的特点极生动地描绘了出来,充分体现着义山诗镂物精细的艺术特色。

有的诗评家认为这首诗的佳处就在于着力写 “微”,这是很有道理的。雨以其“微”,便既不易觉察,又很难表现。诗人是以时间为顺序,以人的主观感受的渐次变化为线索,来进行描叙的。“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霭”即雾气,雾气飘忽,浑然莫辨,但诗人从林中雾气的浮动中,觉察到微雨的初降。渐渐地,天近黄昏,夜幕降临,雾的浮动也看不清了,但丝丝的凉意却告诉人们,那微雨依旧在飘落着。如果说,前一句凭的是视觉;那么,这后一种体验则本之于人的触感。夜凉于昼,本是常事,但因为下着微雨,就特别使人觉得今夜的凉意要多些、要重些。后两句则把环境气氛与人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写,极传神地从深夜秉烛独坐的感受中,写出了微雨的存在:“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迥”,即远。“窗迥”,即离窗很远。夜深之后,微雨不停,凉意转深,以至成为逼人的寒气透窗而入,使离窗户很远的灯火也摇曳不定,似乎强烈地感受到寒气的侵迫。这是拟人,而同时又是人物极细微的内心感受。这种感受接着又为他的听觉所印证。“虚”,即是静,静到极点,便给人以虚空的感觉。本来,微雨落地是静细无声的,但由于“庭虚”,则它飘落在庭中积水上的声音诗人也似乎听得到了。当然,这只是诗人的一种幻觉,这种幻觉其实也是出之于他的内心感受。所以,尽管全诗没有正面写雨之“微”,却将这种“微雨”写得十分生动形象。它成功地运用了林霭、夜凉、灯火、水声等物象带给人的各种感受,多侧面地表现了事物的主要特征,因而历来为人所叹服。

这首诗的另一个值得注意的方面是用字的贴切,诗人对事物如此细致的体察,全然是借助一些动词和形容词的准确运用来体现的,如 “动”、“分”、“侵”、“冷”、“虚”、“近”、“闻”等等,将人物各种敏锐的感受写得极有分寸,既交代了背景,又独具画意,同时,从中还可隐隐地感觉到诗人内心的岑寂。工致贴切,简炼精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