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和记·武陵春》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杂剧·许潮《泰和记·武陵春》原文与翻译、赏析

【茶歌声】溪上桃花夹岸开,溪中流水绕花来。两边花照东流水,好似佳人对镜台。

【前腔】溪水清清桃正浓,桃花溪水两争雄。桃须让水三分绿,水却输桃一段红。

【前腔】桃花潭底水澄澄,桃花隈上山层层。一溪烟水无人到,满目云山何处登?

【前腔】灼灼桃花短短墙,桃花墙下卧仙厖。愿得花间有人出,免令仙犬吠渔郎。

《泰和记》 是一部按二十四节气,选择二十四件与节气相符的故事谱写而成的杂剧集。一事一折,每折必具始终,可以独立成篇。各剧所写,皆古人故事,或依历史记载,或据古人诗文生发。《武陵春》 取材于晋代陶渊明的 《桃花源诗》 并《记》。剧写桃源主人与一时高蹈之士避秦暴政隐于桃园洞天,他从广成子处求得封洞灵符,使两山连合,无红尘通路。七百年来,人间未有知者。为有群仙聚会,他命童子准备赏春茶食。童子好奇,窃起灵符,致两山洞开。适逢渔人黄道真在此二月花朝节日,驾小舟来游武陵溪。他沿流水入洞府,得与群仙聚饮,留连七日告归。众仙洞口饯别,叮咛“莫引世人相逐来”。渔人出洞门而两山合拢,回头不见来时之路,怅然离去。剧中指斥暴政,批评沽名钓誉、借终南捷径谋为 “山中卿相” 者,肯定隐姓埋名、过着悠闲自在的仙家生活的 “玄遁” 之士,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这里所选为渔人往游武陵溪,见 “两岸桃花,一溪流水”,不禁取笛横吹、泛舟而进时所歌之曲。“溪上桃花夹岸开,溪中流水绕花来”,写出了渔人动中观景和桃花、溪水的流动之美。“两边花照东流水,好似佳人对镜台”,将桃花拟人化,以花映溪水有如佳人对镜,比喻贴切而富有生气。第二支着重写桃花、溪水之色。渔人继续前行,见桃花愈盛,颜色愈浓,似乎在与碧绿的溪水争奇斗艳。而 “桃须让水三分绿,水却输桃一段红” 的判词,更是巧妙地写出了二者各具的丰姿。第三支写渔人再往前行,眼前境界忽变开阔,只见波澜起伏的桃花丛后群山叠起,溪水之上云雾茫茫。这是人迹不到之处,“满目云山何处登”? 于是,渔人系舟岸边,沿流水、进云窟,攀山崖,走石磴,竟然发现了一个迥别于人间的 “洞天福地”。第四支渔人见桃花墙下卧着一只黄犬,为引出仙人、自己免遭犬吠而唱之曲。四支曲从不同角度着力渲染陶渊明 《桃花源记》 中写武陵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的景色,曲中描绘,有近观,有远望,有静姿,有动态,并用拟人手法写出景物情状,生动逼真,栩栩欲活。其文词雅丽、流畅,音韵谐美; 采用民歌曲调,亦显活泼。

作者在 《泰和记·同甲会》中曾借剧中人之口说“饮不可无乐,乐不可以不雅”,批评古人每宴集不忘“胭脂气味” 为 “不解文字饮”,故剧中人请优伶演传奇以 “侑酒解酲”。这实际上是作者戏剧观的表露。《泰和记》 正体现了这一主张。各剧情节简单,缺少冲突,亦少脂粉之气,而文字讲究,尤重创新。它更适合于在文人筵前搬演或置于案头玩味。吕天成《曲品》评《泰和记》 “裁制新异,词调充雅”,是说出了它的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