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伦全备忠孝记·兄弟赴任》原文与翻译、赏析

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明代剧曲·明代传奇·丘濬《伍伦全备忠孝记·兄弟赴任》原文与翻译、赏析

(末) 昨日徽书下玉京,秋风又动别离情。(生) 兄摇玉佩朝金阙,(小)弟束琴书赴郡城。(生) 儿别母,(小) 弟辞兄,(生) 夫妻分守恨难平。(下略) (夫上)

【伍供养】吾年老矣,喜见孩儿名成婚毕。想儿夫地下若闻知,见妻能守节,儿成器,也应欢喜。只恐程限逼,又分离,乐极转成悲。

(生、小)母亲大人拜揖。(夫)我儿,你兄弟这等恓惶怎的?(生)不瞒母亲说,我兄弟蒙恩命,归省毕姻,限期已满。今又奉诏旨来催,欲待要去,又割舍不得。母亲,欲待不去,又恐违了君命。

【园林子】才说起两字别离,便觉我心中惨凄,况我慈亲年老纪。(合)人生世无百岁,我这娘,怎舍伊。(小)

【家庆子】 白头老母年少子,这其间,怎堪别,搅得我心如刀刺。(合)儿看母,母看儿,情惨惨,意凄凄。

(夫) 我儿休哭。古人云:无私恩,非孝子;无公义,非忠臣。自我送你读书时,已舍了你,不是今日才舍你,你休哭。(生) 娘,忠孝不能两全,如何是好?(夫) 我儿误矣,忠孝只是一理。未有忠的人不孝,亦未有孝的人不忠。若是不忠,便是不孝,不孝便是不忠。古者求忠臣于孝子之门,全忠便是尽孝,难说道忠孝不能两全。

【尹令】 教儿本期名世,(生) 亲老怎堪抛弃? (夫) 教儿本期登仕,(小) 亲母岂堪分离?(合) 人为甚的,读此诗书应自知。

(生)娘说得是,孩儿岂不晓得,只是割舍不得。(夫)

【品令】男子生来,门上悬孤矢。幼时所学,壮岁必行之。世上人生,有个君臣义。(合) 忠君的理,便是孝心,忠是孝推。

(下略) (生) 看来母亲说得是,孩儿即便登程。留下媳妇,伏事母亲。(小) 嫂嫂是宗妇,宗祠所系,留我小媳妇伏事母亲。(夫) 等我唤媳妇出来,问他谁去。(旦)

【三月海棠】欢未几,忽然又动分离意,奈瓜期已及,程限难违。(占)难违,欢乐几时愁即继。此时行,心已动,留无计。(合) 一旦分携,怎不交人心惨戚。

(旦占) 婆婆万福。(夫) 我今日唤你出来,别无甚事。为你儿夫将行,要留一个伏事我,你两个留谁? (旦)媳妇年纪大,且是宗妇,合当伏事婆婆。婶婶年少,未晓世事,着她同叔叔赴任。(贴) 姆姆是宗妇,主奉香火。大伯年长,未有子息。宗祠为重,当着姆姆去。留小媳妇伏事婆婆。(末) 这等娘子都莫去,待二位官人到任后,来接老夫人同去如何?(夫) 我今年七十岁,再会活得十年?两个孩儿都无子息,岂可为我十年之身,废绝伍氏千年之祀。都不可留,决定都去。(生小)母亲年老了,孩儿年少。奉事母亲日短,夫妻相守日长,伏望夫人宽心。(夫)你起来。(小) 我死也不起,母亲容留媳妇伏事,孩儿才起。

(夫) 也罢,想我也活不久,两个媳妇都留罢。你起来。

【伍韵美】你便起,便起。我已老耆,能存几时?你急去休迟。(生)儿今敢更推。(小)便收拾,尅定行期。(夫)永安,收拾与官人去。(末)但行装,一应齐足备,即日登程,不敢后时。

(末)行李都齐备了,请二位官人即日起程。(夫)我儿今日便行。(生小) 孩儿自别母亲。

【孝顺歌】娘年老,子远离,号呼泪尽肠断时,忍把我娘违,忍把我娘弃。娘,十分亏你,你只为儿,不思为己。(合)举目相看,汪汪都是愁泪。

(夫) 为功名,哭甚的。(小)

【前腔】儿都去,娘,你靠谁?忍看老母别幼儿。娘,你有子如无子,我未死亦如死。娘,也难为你,我为功名,却将娘弃。(合前) (夫)

【前腔】 孩儿去,不用悲。你休管我做甚的,我自有生计。我自有衣食,我还未死。(生)愿母亲活千年,方称儿意。(夫) 莫为思亲将官事废。(合前)

《伍伦全备忠孝记》第一出副末开场〔鹧鸪天〕有“若于伦理无关系,纵是新奇不足传” 句,这是编演者对高则成《琵琶记》 “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 的进一步发展。徐复祚《曲论》认为: “《五伦全备》,纯是措大书袋子语,陈腐丑烂,令人呕秽,一蟹不如一蟹矣。” 祁彪佳《远山堂曲品》 则说: “一记中尽述伍伦,非酸则腐,乃能华实并茂,自是大老之笔。” 《伍》 剧写伍伦全、伍伦备一家忠孝节义事,重在封建伦理道德说教,直接影响其后邵璨《香囊记》等作品。

本出写全、备兄弟为赡养母亲,宁愿在家尽孝,无心仕进,范氏以“忠孝一理” 劝兄弟二人赴任,全、备兄弟嘱咐妻子在家照料母亲。临行之时,范氏要求儿子 “尽职事君”。在此,主要戏剧冲突是尽 “忠” 与尽“孝” 之间的矛盾。

剧中 【品令】 一曲提到 “忠君的理,便是孝心,忠是孝推。” 儒家认为社会有五伦 (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论语》 说: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提出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冯友兰 《中国哲学史》 言: “孔子、孟子皆注重孝,但未以孝为一切道德之根本。一切道德之根本为仁,仁者自然孝。” 至汉儒董仲舒提出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之后,“依向来之传统的见解,批评人物,多注意其 ‘忠孝大节’,若大节有亏,则其余皆不足观。” 同时把君臣关系解释成单向的 “君为臣之主”。《伍》 剧即从这一纯伦理道德的角度阐释“忠”、“孝” 关系。本剧与《琵琶记》涉及同一问题,高则成在 《琵琶记》 一剧中,流露出对统治者为 “忠”、“孝” 等封建社会基本观念所作诠释的怀疑和无奈,也正因此塑成其作品的文学成就。而《伍》剧则一味宣扬,易使人尽生嫌恶,即便祁彪佳承认《伍》剧“自是大老之笔”,但由于作品本身和人心灵、感情存在距离,其文学、艺术成就自无法与《琵琶记》相媲美。



尽管本出意在宣扬“伦理道德”,但曲文中则不乏剧中人物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这是编演者、创作者都无法回避的。剧中人的理智、情感之间,感情显得更加深沉、强烈。这中间的矛盾给观赏者带来独特的心理感受,如夫唱 【伍供养】,生唱 【园林子】,小唱【家庆子】,和下文旦、占唱【三月海棠】 等都是最好的例子。本出曲文虽多有道德说教,但也有不少与上文类似的文字情意真挚、表达直率,为戏剧情节的发展准备了必要的情感背景,堪称 “大老之笔”。

《伍》剧第一出副末开场 【西江月】 中强调 “白多唱少,非干不会把腔填,要得看的,个个易知易见,不免插科打诨,妆成乔态狂言,戏场无笑不成欢,用此竦人观看。” 从本出曲、白安排情况看,编演者通过使用口语化的对白,结合科诨,既衬托出曲词,也避免了舞台场面的机械、僵化。特别是针对本剧题材,可以使对伦理道德的解释明白易懂,有利于观众接受,并同时活跃了剧场气氛。本出重视对白、科诨安排,针砭时弊,也会促成观赏者的观剧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