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游览
黄庭坚
【原文】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1]。
溪上桃花无数,花上有黄鹂。
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
只恐花深里,红露[2]湿人衣。
坐玉石,欹玉枕,拂金徽[3]。
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4]。
我为灵芝仙草[5],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
【注释】
[1]瑶草:仙草。武陵溪:用陶渊明《桃花源记》典故,指代幽美清净、远离尘嚣的地方,以桃花源比喻作者游览处。武陵:郡名,大致相当于今湖南常德。
[2]红露:指花上的露珠。
[3]欹(yǐ):同“倚”,斜靠。玉枕:以玉石为枕。拂:弹奏。金徽:琴上的黄金徽饰,代指琴。
[4]谪仙:谪居人间的仙人。白螺杯:白螺壳制成的酒杯。
[5]灵芝:菌类植物。古人以为灵芝有驻颜不老及起死回生之功,
故称仙草。
【作者】
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著有《山谷词》。
【赏析】
黄庭坚以诗名世,其诗开宗立派,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词在当时也有名气,和秦观齐名。陈师道在《后山诗话》中说:“今代词手,唯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后来他的诗名渐大,词名被掩。其实他的词里也不乏佳作。这首《水调歌头》就是一首深婉含蓄、情韵俱佳的词作。
黄庭坚曾参加编写《神宗实录》,以文字讥笑神宗的治水措施,后来又被诬告为“幸灾谤国”,因此他晚年两次被贬官西南。此词大约写于作者晚年被贬谪时期。
此词为黄庭坚春行纪游之作,同时也集中反映了黄庭坚世界观上的矛盾。矛盾之处就在出世和入世这个问题上。在词里的具体表现就是对仙界的无限向往,同时又有某种疑虑,而终未升入仙界;对人世污浊的鄙弃,但又终未离开人世。
上片展示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美丽景致,碧绿的瑶草,清澈的溪水,无数盛开的桃花,黄鹂在桃花丛中穿行鸣啭。这一图景动静有致,声色兼备,充满勃勃生机,色彩极为绚丽。主人公就是在这样美好的背景下出现了,他显然陶醉于美好的景色中,要“直入白云深处”,满腔浩然之气化作漫天虹霓。色彩的精心处理是上片写景的重要特点,如碧草、黄鹂、白云、红露,还有清澈明净的春溪和漫山遍野的桃花。明丽的人间春景在作者内心幻变为美好的仙境,于是就有了下片的游仙历程。
下片,作者在这美丽的桃源仙境之中,尽情享受游仙的快乐。词章展示了一个高洁脱俗,超然不凡的自我形象。且看他坐玉石之上,斜倚玉枕,弹奏琴弦,与仙人共饮,何等高雅,何等潇洒!作者在此颇具想像力的描写,将一首纪游词演变成一首游仙之作。黄山谷本是一位高雅之士,他曾称赞东坡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段话可以看成他自己在艺术方面的刻意追求。
本篇无论是对景物的描写,还是自我形象的展示,都绝无一点尘俗气,极能体现作者高旷不凡的襟怀。这首词中的主人公形象,高华超逸而又不落尘俗,似非食人间烟火者。词人以静穆平和、俯仰自得而又颇具仙风道骨的风格,把自然界的溪山描写得无一点尘俗气,其实是要在想象世界中构筑一个自得其乐的世外境界,自己陶醉、流连于其中,并以此与充满权诈机心的现实社会抗争,忘却尘世的纷纷扰扰。
这首词里的思想感情,层次极为分明。先是对仙界的向往,决意出世,后又对仙界产生怀疑,最后终于放弃出世思想,留在人间。这种欲擒故纵手法的运用,使他内心深处的矛盾和痛苦表达得更加充分。清代黄蓼园在《蓼园词选》中评价此词说:“一往深秀,吐属隽雅绝伦。”道出了这首词吐纳情怀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