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1]。
试问卷帘人[2],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3]。
【注释】
[1]浓睡:沉睡。不消残酒:指残余的酒意尚未消失。
[2]卷帘人:指站在窗口卷帘的侍女。
[3]绿肥红瘦:叶子更舒展,花儿更稀少。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年),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代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派的代表人物。李清照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她的前期作品,词风旖旎,多为相思爱情之作,后期词风迥异,更多的表现身世之悲,中有无限感慨。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传世。
【赏析】
李清照传世的词中,《如梦令》仅有两首,两首词的内容差不多,都是写酒醉、花美的,风格清新别致,历来脍炙人口。在这两首词中可以看到词人早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这里选用的是其中的第二首词,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它通过对海棠“绿肥红瘦”的描写,抒发了女词人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这种感伤来自她对春光的留恋和惜别,也是对自己青春将逝的烦闷与苦恼。作者在表达这种心情的时候,没有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而是委婉含蓄地通过一问一答把自己的情感轻轻地吐露了出来。全词虽然短短六句,却将词人惜春伤春之情表现得委婉别致,其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读来唇齿生香,回味无穷。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从字面上来看,在一个疾风狂雨之夜,虽然一夜浓睡依然没有消除酒意。词人听见疾风骤雨在先,饮酒浓睡在后。“雨疏风骤”,风吹在了词人的心坎上,雨也打在了词人的心坎上,这般风雨只会使得花枝狼藉,想到这里,惜花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姑且借酒来消除心中的烦闷,便在沉沉的醉意中睡了过去。
接下来的“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就是这种心情发展的必然结果。作者有感于春光将尽,产生了惜春之情;一夜风雨之后,自然会惦记起园中的海棠。“试问”两个字,本来是词中常用的,在这里却包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海棠花经得住风风雨雨吗?是不是谢去了呢?作者是不希望海棠凋零的,可是又担心它凋零,于是想,还是问一问卷帘人吧。因此这里的“试问”就不是一般的问,而是含着惜春怜花之情的问。在这一问中包含着作者多少缠绵的感情啊!可是卷帘人的回答却是那样的无动于衷,这就更加衬托出作者伤春惜花的感情。“却道海棠依旧”的“却”字用得极好:它把卷帘人的冷淡态度和作者感到回答出乎意外的神态一下子描绘了出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最后两句,既是词人对使女的反诘,又是词人的自言自语。词人虽然没有出门去看,心中却已经想到了园中海棠花的景象,经过一夜风雨,较弱的海棠花现在应该是绿叶多了,红花少了。“绿肥红瘦”四个字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之情,语浅意深,可以说是将语言艺术化的搭配发挥到了极致。《草堂诗余别录》评曰:“结句尤为委曲精工,含蓄无穷意焉。”可谓尽得词人三昧。
李清照的这首《如梦令》是一首小词,篇幅很短,通篇只有33个字,寥寥数语,却写得层次丰富,意味隽永。从“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的一般叙述,转折到“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一问一答,又从这一问一答转折到“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反问和慨叹,整首词一层一层地拓展和深入,直到把作者惜春怜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词中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借对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令人玩味不已,充分显示了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李清照能以这样短小的篇幅,写出如此丰富多姿的内容,显示了她很高的艺术造诣。这首词内容很深刻,感情很含蓄,但语言十分通俗明白,浅显如话。33个字里面,几乎没有什么浓艳奇丽的辞藻和雅致古奥的典故,如“雨疏风骤”、“不消”、“知否”、“绿肥红瘦”等等,都是很普通的常用语言。李清照就是用这些寻常的语言,写出了优美动人的词章,这也是李清照在艺术上的成功之处,难怪南宋文学家陈郁的《藏一话腴》称这首词是“天下称之”的佳作。